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飞跃是什么?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飞跃是:大化改革和明治维新。

创新(日本的社会和政治变革运动)

19,645年6月,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命名为“大华”。645年是大华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诏书改新,正式启动变法。

这一事件又称二帝之变,是以唐朝的法规为基础,并兼顾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并以圣旨公布改革的内容,法规严格划分了好坏的身份制度。大规模创新部分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国家发展的方向,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简介

这是一个发生在645年6月的日本古代政变。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中的垄断政权制度,借鉴中国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建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它给日本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大化改革前,苏氏等贵族控制着政权,皇族没有实权。公元645年6月,皇族的长兄太子(后成为天之帝)和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了当时执掌朝政的权臣。他的父亲自杀了,皇室夺取了政权。仲、太子等人都支持。

孝德天皇即位后,国号改为大华,迁都博京(今大阪)困难重重。646年元旦,颁布新上谕,实行变法。从此,日本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大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四个:

(1)废除王室贵族和民部(部分)的私有土地,恢复为国家所有,就是公地公民。给博士以上的高官贵胄食印;

(2)改革统治机构,设立都城和地方行政机构(州、县、里),设置关卡、防民(戍兵)和驿站,设置官职;

(3)建立户籍和簿记(税簿帐),实行坂田征收和授予办法。梵天长30步,宽20步,10段为镇;

(4)改革税收制度,实施新的租金和租金调整税法。

参照起源于日本孝德天皇的政治经济制度,日本吸收了中国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了“大创新”。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即位,改国号为大华。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颁布了革新圣旨,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历史据说又大又新。与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大华革新把日本奴隶社会改造成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把封建社会改造成资本主义社会。

评价

对于大化改革后的社会性质,史学界众说纷纭。大多数日本学者认为,改革后的法律社会是奴隶社会的延续。因为大化改革以来阶级关系并没有改变,公民沉重的徭役负担与百姓在性质上并无不同。有些中国学者赞同日本学者的观点,有些则认为现代化的改革就是建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日本的坂田收租制和租佃制起源于日本,但吸收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佃制。都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改革后,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土地,以租佃的形式向公民征收国税、税,公民被束缚于库班登,以附庸关系依附于国家。生产者对土地所有者的这种依赖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这是区别于奴隶制的关键点。坂田农民不仅拥有库邦登的终身使用权,还拥有森林和池塘的使用权。每年除了交固定的税和徭役,交了房租后剩下的产品可以据为己有。由此可见,他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现代化后,奴婢虽仍存在,但其数量约占当时人口的1/10,且多集中在几内亚。奴婢在社会生产中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大多从事非生产性的家务劳动。当时社会生产者的主要行动者是坂田农民。

大化革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它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它开创了日本历史上不发动大规模流血就进行社会改革的先例;它维护主权,防止社会分裂;它使日本从东亚后发展国家迅速成为东亚强国。[4]

大化改革是日本古代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是学习和模仿中国古代、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创新后发展

大化改革后,大和正式更名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国家”。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在地方设立国学;印度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迅速。日本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后来由于地方税和徭役过多,农民不堪重负,有的弃地而逃,有的依附权贵地主、贵族和寺庙。

明治维新(65438+日本六九十年代的维新运动)

明治维新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的、全方位的西化和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要进行“工业化生产”,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提倡“文明化”,社会生活欧化,大力发展教育。

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并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这是日本现代化的开端,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但日本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改革内容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颁布了政治纲领性的“五大誓约”。

6月11日,政府之书出版。

9月3日,天皇颁布法令,将江户改名为东京。

65438年10月23日,年号改为明治。

1869 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65438年6月至0869年6月,明治政府推行“还官衔”和“废藩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个都道府县和72个郡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天皇所有权力集于一身。

在社会制度上,废除了传统时代“士农工商”的身份体系,将皇族亲属改名为“皇族”。过去的官员、王子等贵族改称“汉家”,幕府幕僚、名客改称“士绅”,其他从事农业、工商业、贱民等职业都称为“平民”,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四民”。为了减轻与“还官”相关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中国人和士绅的封建俸禄;此外,还颁布了武士的“刮刀令”和奠定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在社会文化方面,我们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和习惯,翻译西方作品。在历法系统中,停止使用农历,改用阳历(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商部管理工商;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的土地政策,允许卖地,实行新的地方税政策;废除诸侯设置的关卡;统一货币,并在1882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取消工商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促进工商业发展。

教育方面,成立教育部,颁布教育改革法——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义务教育。日本被划分为8个大学区,有65,438+0所大学,32所中学,有65,438+0所中学,每65,438+0所中学区有265,438+00所小学。教育机构颁布《花王鱼雨鱼雨》,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思想(有人认为此举意在强化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为日后对外扩张铺路)。此外,我们还派遣海外学生到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先进国家学习。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照德军训练,海军参照英国海军编制;而在1872年,征兵令下达,所有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和预备役分别增加到3年和9年,共计12年。1873年,动员的作战部队人数可达40万。此外,明治政府还发展国有军事工业;明治中后期军事预算剧增,约占政府经费的30% ~ 45%,实行军国主义和武士道。

在交通方面,改善当地交通,修建新的铁路和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通车;到1914,日本铁路总里程已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沿袭西方制度,1882年制定法国刑法,1898年制定法德混合民法,1899年制定美国商法。

宗教,出于政治原因,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它宣扬效忠天皇的思想,有助于天皇治国。与此同时,其他宗教也被允许存在。1873年,日本解禁基督教传教。

开始时间

关于“明治维新”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时限,众说纷纭。从狭义上讲,明治维新始于1868+05438年10月23日(旧历九月八日)明治维新公告之时。但总的来说,包括了很多政治上的变化,比如前一年的1867大政府复辟。下限还包括废除封建郡县(1871)、西南战争结束(1877)、实行内阁制(1885)、建立双帝制(双帝制)(1889)。

历史影响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向西方学习,“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国力的日益强大,逐渐废除了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恢复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然后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其军事实力也迅速加强。而且在1895和1904 ~ 1905年分别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44 ~ 11)和沙俄(11)。但明治维新不彻底,各方面都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严重等,与日后日本无法解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相互作用,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复辟之初,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大下降。随着薪水的逐渐减少,武士的经济保障也受到了削弱。这些都导致了士绅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装反抗此起彼伏。维新功臣西乡隆盛分别于1877年6月和18年6月发动了以鹿儿岛县为中心的西南战争,成为士绅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抵抗战役。战败后,残存的士绅转入地下,与板垣征四郎领导的“建立民选议院运动”结合,通过发展“自由与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形成政治对立。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出版,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日本国会(帝国国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则与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小田崇信、新渡户稻造等)有关。)吸收和引进西方文化和法律法规到日本,以及引进许多现代的东西,逐渐形成了“文明化”的趋势,对传统保守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仅在物质需求和生活习惯上发生了西化的变化,而且随着教育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还出现了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倾向(如守时、卫生、西方礼仪);文艺的影响力不小。

另一方面,明治政府虽然改革决心很大,但总体上更注重促进国家富强的结果,留下了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来自诸侯地区的权贵长期控制国家事务,形成强大的“诸侯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和积累的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相互作用,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将日本推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其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大国。

历史局限性:

虽然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的消极一面逐渐显现,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极端民族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的出现,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明治宪法颁布后,藩属政府长期以天皇的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民众没有得到民主权利。

4.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崇帝思想,迫使人民绝对服从皇帝,为皇帝努力工作。

5.封建残余制约了日本的经济建设。

宪政的意义:

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宪政国家,确立了日本现代天皇制的政治制度。它采取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实际上仍然实行专制主义,诸侯阀以皇帝的名义掌握政权。

中国的清朝被敦促改变其政治制度,效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1908年8月27日,《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中国开始了“君主立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