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如何发明杂交水稻的?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策略,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即育种程序由复杂向简单高效发展。
从杂种优势利用水平来看,可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即杂种优势利用正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按照这种思路,每一次杂交水稻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的突破,都会推动水稻产量更上一层楼。这一战略构想,为我国在三系杂交水稻研发成功后,进行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虎、邓华峰在安江农校的三系籼稻育种材料中发现一种光敏不育水稻。经过两年三代的繁殖和异地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性达到100%,育性转换明显且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向“两系法”过渡开辟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发展战略”,即在三系法的基础上利用株间杂种优势;基于两系法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基于一系法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从65438到0987,国家“863”计划把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作为一个专题,袁隆平组建了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范围的协作研究。经过9年的努力研究,1995两系杂交稻获得成功,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普遍增产5% ~ 10%,米质普遍较好。近年来,种植面积约6000亩。
扩展数据
袁隆平1997提出了“超高产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他的带领下,2000年、2004年、2011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一、二、三期目标。
亩产1000斤的第四个目标也在2014年6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水稻单产的进一步大规模、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基础。1995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百度百科-袁隆平
百度百科-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