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公园的公园历史
南汉时期,南汉国主以越王台为宴饮场所,在登山道上种植奇花异木,称为“葫芦道”,道上遍植金菊、芙蓉,南汉国君及其大臣经常在此过夜。
到了宋、元、明时期,越秀山已成为广州的著名景点,如粤台秋月、广东松涛、象山木刻歌、广东莲峰、镇海楼等。,而越秀山在历代无一例外地被列为“羊城八景”中的重要景点。1925年,广州市政府命令工商局建造越秀山作为孙总理的纪念公园。
1926,广州市民自动发起公园游乐会,集资建公园。同年,12,越秀公园举行开园仪式。
从1950开始,广州市政府组织群众对越秀山的古迹进行开发和维护,同时进行综合整治和绿化。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还为新建的牌楼题词“越秀公园”。
1957 165438+10月7日,新越秀公园正式向广大市民开放,成为全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面积超过75万平方米。
2006年6月+10月,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越秀公园是山地公园,越秀山属于白云山的残脉,东西延伸约3公里,海拔70多公里。历史上又称越秀山、王越山。明朝永乐年间,观音阁依山而建,故常被百姓称为观音山。
越秀山是广州的风水宝地。从地理上看,广州依山傍海,北有五岭脉九连山,南有伶仃洋。左边有罗浮山,右边有青云山作为“朱雀”和“玄武”拱顶,一直延伸到广州的白云山和越秀山。从地图上看,白云山和越秀山犹如巨大的黑龙,在珠江两岸,形成“飞龙吸水”之势。越秀公园是广州市中心最大的绿地。这是一个以森林和湖泊混合为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公园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公园内植物多样。现有植被是人工植物和天然次生植被的混合物。共有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127科460种。其中,本土植物275种,非本土植物185种。树木近22万株,146种,主要有印相、榕树、土米、朴树、构树、龙眼、白兰、台湾相思、羊蹄甲、桃、开心果等。121灌木种类,包括桂花、竹蕉、海桐、连翘、肉桂等。有地被植物143种,包括海芋、白蝴蝶、香蒲、肾蕨、蟛蜞菊、大叶仙茅、鸢尾、竹等。棕榈19种,竹类8种,藤本10种,水生3种,时令花卉10种。这里还有国家级保护植物。
公园内丰富的植物种类、茂密的竹林、树林和大片草地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和栖息地。公园里有43种鸟类,也吸引了来自南美的候鸟。此外,园内还栖息着狗蝠、东亚翼蝠、平头蝠、小黄蝠等。公园内有青蛙6种,鱼类10种,昆虫6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