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主义?人的人性和人文素质是什么意思?说明
打着人文主义旗号的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17和18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农业上的应用,轮船的运行,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流的航行,就像是用魔法从地下召唤出来的一大批人。”〔二〕马克思恩格斯在《生产者宣言》中是这样描述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
然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方式,使人们过分追求感官刺激和物欲,低级趣味、急功近利、激烈竞争、冷酷无情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人的主体意识在逐渐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下降,与人生终极意义息息相关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在趋于崩溃。
于是,在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大旗再次被高举。20世纪下半叶,在联合国的倡导下,基于经济增长不会“自然”带来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以人为本”或“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论,以纠正对“经济增长”的偏好和误解。1995 [iii]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一次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强调:“单靠市场是不可能消除贫困的,也不可能实现公平和平等,而公平和平等是发展的基石”。首脑会议甚至指出:“只有当人民——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区——成为行动的主体时,才能发生变化和发展。”[iv]这说明上述社会发展理论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
从以上充满“人文精神”的理论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要点:
第一,市场经济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但无法实现“消除贫困”、“实现公平平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些“健康的人类发展模式”的目标。
其次,只有当“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区)”积极参与并成为社会发展的“行动主体”,才能发生“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与平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变革与发展”。
社会发展的“健康模式”与“偏好与误解”
国际社会发展理论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还有一个著名的结论:“社会发展要经过社区发展”。这个论断的深层含义是,“社会发展”这个词没有明确的空间概念,因此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往往难以落实。因此,社会发展的概念应该与一定水平的区域范围相联系,这就产生了“社区发展”一词。换句话说,整个“社会”在空间上被划分为“社区”。如果每个社区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得到充分发展。这一论断也意味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必须在社区一级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