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西进对欧洲有什么影响?

公元前121年,汉朝大将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河西走廊全部被汉朝获得。史书上说:“匈奴丢了阴山之后,哭个不停”,匈奴歌谣里也说:“我死在祁连山,使我六畜不欢;失去我的山使我的女人无色。从此强大的匈奴开始走下坡路,在与汉朝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多次媾和未果,内部纷争不断。结果南匈奴加入汉朝,北匈奴退守天山地区。公元73年至155年,匈奴遭受东汉和鲜卑的沉重打击,直到最后一处住所被鲜卑夺走。无奈之下,北匈奴开始整体西进。在整整200年的时间里,他们似乎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走过大半个亚洲的。历史学家推测,他们在西进途中曾与一些西伯利亚部落混合,他们与后来成为芬兰人祖先的芬-乌古尔部落(当时居住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混合程度“可能更高”。好在亚洲草原的尽头是富饶的俄罗斯南部草原,匈奴人最终跨过伏尔加河进入俄罗斯。历史记录了这一重要时刻——公元374年。

经过200年的“休养生息”,匈奴恢复了元气。他们最希望定居在俄罗斯南部的草原上,但这必须克服当地居民阿兰的阻力。如果他们想继续向欧洲挺进,还必须进攻法国,惩罚古达乌塔害怕卡佩顿河以西的东哥特人和多瑙河以北的西哥特人的阻挠。阿兰族是哈萨克族的远祖,历来骁勇善战。哥特人属于日耳曼民族,同样坚韧勇敢。电影《角斗士》曾经生动地展现了罗马时代日耳曼“蛮族”与罗马军队作战的残酷场景。

匈奴人前进了。无论是勇敢的阿兰人还是勇敢的哥特人,在匈奴人铺天盖地的进攻下,都不堪一击。亚兰人和东西哥特人向西逃去。难民涌入罗马边境要求入境。经朝方反复讨论,罗马皇帝瓦兰斯批准难民入境,数十万难民涌入罗马。

允许难民入境后来被证明是罗马政府的短视决定。之后事件的演变无法控制:先是哥特族难民与罗马士兵发生冲突并发生暴乱,然后罗马政府调兵镇压,哥特人组建军队与罗马人作战。紧接着亚得里亚海城堡之战(378年),哥特重骑兵消灭了罗马精锐方阵步兵,罗马皇帝瓦兰斯和四万禁卫军全部阵亡。后来罗马人重组军队与哥特人作战,双方争斗不休,陷入僵局。382年,罗马政府被迫与哥特人签订和平条约,允许哥特人和阿兰人在罗马建立自治区。看到哥特人可以在罗马建立自治区,罗马以外的其他日耳曼部落都涌了上来,要求入关。迫于形势,罗马人于395年将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首都,统治西欧和北非;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管辖东欧和西亚。

匈奴占领俄罗斯南部草原后,不介入罗马与德国人的纷争,安居乐业25年。历史学家称,这一时期“匈奴人口大增”,但这主要是因为匈奴有后续部落到达。公元400年,匈奴开始进攻东罗马帝国,多瑙河流域的连片土地被匈奴攻占,占领该地区的日耳曼部落又开始逃亡。匈奴占领领土后,建立了以匈牙利为中心的匈奴帝国(当时叫潘诺尼亚)。东罗马无力对抗匈奴,只能靠每年运送一定数量的黄金(后期年贡达到2100斤)才能生存,就像北宋时期中国对辽、金的政策一样。

匈奴对东罗马的战争不断驱使日耳曼部落西进,西罗马帝国很快被他们蹂躏。短短几十年间,西哥特人、汪达尔人、苏维翁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均为日耳曼支系)先后在高卢、西班牙、不列颠群岛和北非、西罗马诸省挖了一块州地。汪达尔人还占领了西西里岛、撒丁岛和西哥特人,并于410入侵罗马进行掠夺。眼下西罗马帝国动荡不安,随时可能崩溃,但匈奴的入侵却出人意料地延长了它的寿命。由于东罗马帝国几乎被匈奴洗劫一空,新继位的匈奴首领阿提拉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经过多年的准备,阿提拉于451年率领一支军队(罗马历史记载为50万)进攻西罗马帝国。战争从进攻高卢开始,匈奴军队势如破竹,高卢城市相继沦陷,最后只有军事重镇奥尔良还在坚守。意识到唇亡齿寒,各个日耳曼国家(包括亚拉姆国)纷纷出兵救援西罗马。德军与西罗马帝国迅速会师后,组成联合军(多达40万),向奥尔良进军。在马恩河畔的沙龙镇,联军与匈奴主力相遇,双方在这里展开了决战。

连匈奴人都被沙龙之战的惨烈程度震惊了。经过5个小时的战斗,双方死亡16.5万人(最多30万人)。直到天黑才决出胜负,盟军居然小胜一场。这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但是,想想也是符合逻辑的。自从匈奴进入欧洲,无敌就滋生了轻敌的想法。这场战斗关系到罗马人和德国人的生死存亡,悲伤的士兵往往能在对抗傲慢的士兵时取得意外的胜利。

沙龙之战让欧洲逃脱了被匈奴占领的命运。452年,阿提拉率领军队再次进攻西罗马帝国。运气又一次偏离了匈奴。就在形势对匈奴有利的时候,一场瘟疫突然在意大利盛行,迫使阿提拉与西罗马媾和。然而,媾和只是阿提拉的权宜之计。他还在计划明年集中更多兵力进攻西罗马,但阿提拉在453年夏天突然去世,使得进攻化为乌有。然后阿提拉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发动了内战。匈奴帝国四分五裂,已经臣服于匈奴的东哥特人和吉皮特人(日耳曼集团)趁机造反。454年,东哥特、基佩特联军与匈奴军队在匈牙利激战,匈奴大败,阿提拉长子伊拉克被杀。美国汉学家麦高恩在《古代中亚国家史》一书中说:“这一战的结果是,匈奴的势力肯定被打破了。分散在小群体中的匈奴人,仍然由自己的小头目带领,继续生活在匈牙利;但匈奴主力被迫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以东,避开了在俄罗斯南部草原生活了70多年的匈奴。”461和468年,阿提拉的另一个儿子邓芝克企图重建匈奴的霸权,两次带兵进攻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但都被打败被杀。468年邓智克进攻巴尔干半岛是匈奴的最后一战。从此,史书上再也没有匈奴的消息,再次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匈奴给世界留下了一个历史谜团。在鼎盛时期,匈奴的统治范围东起里海,西至莱茵河,南至阿尔卑斯山,北至北海和波罗的海,甚至连俄罗斯北部森林地区的斯拉夫人和芬兰人也受其统治。匈奴灭亡后那么多匈奴人都去哪了?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总的答案是匈奴已经融合到了欧洲的各个民族中。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今天的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裔。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匈牙利人确实有匈奴血统,但不多,可能没有俄罗斯人多。匈奴灭亡后,最大的匈奴人没有留在匈牙利,而是退守俄罗斯。之后,除了少数被阿瓦尔人收编外,大部分匈奴人都融入了斯拉夫人。此外,少数匈奴人逃入高加索山脉,形成自己的民族(车臣人是匈奴人的后裔)。与大多数欧洲民族不同的是,俄罗斯人具有明显的亚洲特征,这可能主要是由于繁衍初期斯拉夫人与匈奴人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