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

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

文/陶卫宁

一、黄河名称的由来

黄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明。

黄河之名由来已久,但据史书记载,当初并不存在。古人给河流命名的时候,习惯叫什么?XX水?。黄河也是一样,最初命名?河水?有时用其他地名或河流称呼时会缩写?河流?。黄河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史记》卷16《高龚正表》有?让黄河像一条腰带?记录。从此,?黄河?历史文献中不时出现“”这个名字。关于唐朝,黄河的名称被广泛使用,史书上也经常提到这条河?河水?用什么?黄河?一起用。

黄河的名字从何而来?这必须用这条河的水文特性来解释。我国北方有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蒙古、山西、河南七省,占整个黄河流域的近一半。黄土高原早在地质时期就形成了。因为地面覆盖着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的黄土,所以今天被称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黄土干燥疏松。没有植被保护,在流水冲刷和风的作用下,非常容易流失到黄河,使河水浑浊。

黄河夹杂着黄土高原流失的泥沙,是人类在此居住后逐渐形成的,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左传》?相公八年:?石舟有句谚语:?发起清河,人生几何???战国策?延策:?齐有清济(节水)和浊河。?到西汉时期,黄河的泥沙含量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汉书》卷二十九《苟阎志》记载:?河水又重又浑浊,数目是一个石水和六桶泥。?河水变黄了,因此得名黄河。

二、历史上黄河的改道

黄河是一条母亲河,但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尤其是下游地区。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的决口、泛滥、改道,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黄河中上游进入高原峡谷,水流急,河谷深,泥沙不易堆积。所以古今河流变化不大。黄河的决口和改道只发生在金梦以下的下游平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水带着大量泥沙流下。进入平原区后,由于水流减速,泥沙淤积在河道中,抬高河床,抬高水位。水位越高,大坝承受的压力越大。所以每次汛期增加,黄河就容易决口成灾,而每次大决口,因为水量大,水势湍急,黄河往往会在低洼平原决出一条新河,改道流入大海。

自从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经常泛滥改道。据黄河水利委员会1959年统计,历史时期记录的黄河决口有1500多次,大改道有26次。在这26起重大分流中,影响较大的有6起,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史书中明确详细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是在王莽新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年(11)。黄河在河北临漳县西南决口,用了60多年才形成新的河道。这条河在河南濮阳从西汉旧河分出,经过山东聊城、禹城等县,在山东利津县附近入海。这条河用了几百年了,变化不大。第二次改道是在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宗庆后八年(1048),黄河在河南濮阳县再次决口。河水泛滥后分成两脉:一脉当时向北流入永济运河,现在在天津附近入海;另一脉在今天山东无棣县向东流入大海。直到宋哲宗傅园第二年(1099),东流被切断,整条河向北流,形成了另一条新的河道。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宋人为防止金兵南下,决定在河南滑县西南渡河,新河道在滑县南部与濮阳、东明两县之间通过,再经山东鄄城、巨鹿、嘉祥、金乡四县汇入泗水,从此处入淮河,夺取淮河入海。这是黄河第三次大改道,也是历史上黄河第一次南流夺淮入海。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初。与前几次相比,这次分流时间长,分支多。晋国快要灭亡的时候,蒙古军攻打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在商丘县西北,河夺水入泗。后来蒙古军在开封城北破河,河水夺涡水,入淮河。这次改道后不久,至元二十三年(1286),黄河在元阳、中牟、演金、开丰、祁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执行。推测当时黄河在元阳县分为三股:一股从徐州经陈留、杞县、睢县进入泗水;一条在中牟县向西南流,经尉氏、渭川、炎陵、扶沟等县,从皖北水影进入淮河。一条在开封南下,经通许、太康等县,从皖北涡水流入淮河。这是黄河第五次大改道,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河流移民。河水侵四河(颍、泗、涡、淮),入海。被洪水淹没的河流遍布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的广大地区。黄河上一次大改道是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今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的通瓦室决出了一条新的河道。这是今天在地图上看到的那条河。

从上面提到的黄河改道来看,现在黄河入海的最北端在天津附近,最南端和淮水一起入海。如果以现在的河南省孟津县、现在的天津市、淮河入海处为三个顶点做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土地都留下了黄河游荡的足迹。

第三,黄河频繁改道的原因

总的来说,历史上的黄河改道,除了少数几次是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基本上都是黄河本身造成的。从分流发生的时间来看,大多发生在唐朝以后。如上所述,六次大分流中有五次发生在宋元明清时期。唐朝以后黄河频繁改道不是偶然的。黄土高原在形成之初,原本郁郁葱葱,植被丰富。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就在这里生活和耕种土地。填海造地也意味着对自然植被的破坏,植被的破坏会带来水土流失。所以早在先秦时期就有黄河泥沙的记载(如上所述)。唐朝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几乎被破坏,河流的含沙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泥沙淤积在下游的河流中,最终导致下游的河流灾害越来越频繁。此外,唐朝以后,统治阶级始终未能有效及时地治理河患,这也是黄河下游频繁改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综上所述,黄河频繁改道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