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化纤的历史?

中国化学纤维史

1976,文革结束。中国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初进口的13套重大设备中有几套涉及石化化纤产品。比如辽阳化纤厂,江苏仪征化纤厂。

1991我在国家计委投资司原料加工业处处长的时候,仪征化纤厂是全国最大的化纤生产企业。厂长任长军是从辽阳化纤厂调来的,后任纺织处副处长、中石化副总经理。当时仪征化纤厂是9台机组,每台机组的聚酯生产能力为6万吨,后来升级为9万吨。

聚酯的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由中石化下属扬子乙烯附近一座年产22.5万吨的PTA装置提供。当时最大的是22.5万吨PTA和6万吨聚酯,设备全部靠进口。当时市场上涤纶、长丝、短丝供不应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6万吨聚酯、22.5万吨PTA项目在各地上马。比如浙江绍兴的地方国企浙江化工联合、湖南湘潭聚酯、海南海口聚酯,曾经辉煌一时,可惜在发展大潮中装置落后,有的破产倒闭。

在此期间,外资化纤原料企业也相继建成,如珠海阿莫科公司(现为BP公司所有)22.5万吨PTA、厦门台资企业路祥等。一批民营化纤企业也成长起来,大多在江浙一带,如浙江的荣盛石化、浙江的恒一化纤、江苏的三房巷等。

后来一些民营化纤原料生产企业实际上超过了国有大企业,当年如日中天的仪征化纤也不再是行业龙头。民营企业浙江恒益的年聚酯产能达到370万吨,超过仪征化纤。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生产设备的国产化和大规模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之前,60条聚酯生产线全部进口。后来大力抓化纤设备国产化,聚酯单套产能可达30万吨。仅国产化后的降价就能为企业节省至少1000亿元的投资。

同时还向印度出口了900吨/天的聚酯设备。

2002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国内对苯二甲酸作为聚酯原料的研发。我国研制成功年产百万吨的生产装置,可达到年产654.38+0.5万吨,设备价格降低了40%。民营企业亿盛石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TA生产商,年产能1350万吨。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和重要的化纤设备生产国,使得化纤占全部纺织原料的80.4%,不再与粮食争地。

扩展数据:

化学纤维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纤生产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中国化纤产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中国化纤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各项计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有力地促进和支撑了纺织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在世界化纤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新闻网-从补丁到如何解决中国这个化纤生产大国的穿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