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的历史演变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设立后,石楠老程响地区纳入上海南部管辖。
1937“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占领时期,上海南部改名为石楠区。
1945抗战胜利后,区为第一区(黄埔)、第二区(老闸)、第三区(苗毅)、第四区(蓬莱)。
当时上海* * *把全市划分为30个区。第一区因靠近黄浦江而以黄浦江命名,这是黄埔区名称的开始。
石楠老城厢地区分为苗毅区和蓬莱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分别接管两区,设立区人民* * *、1959、12,苗毅、蓬莱合并为石楠区。
1956,黄浦区与老闸区合并为黄浦区;65438年至0959年,苗毅、蓬莱并入石楠区;65438年至0993年,黄浦区和原石楠浦东新区划归浦东新区。
2000年,黄浦区和石楠区拆一建一,建立了新的黄浦区。
黄浦区委区政府驻地:延安东路300号。
“黄埔”的地名命名为黄浦江:黄浦江,命名于南宋。它在清代被称为黄浦江。它发源于今天上海西部的淀山湖,流经十一区,在北部的吴淞口汇入长江。它是上海最大的河流,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
1945建市时,以京东河命名为“黄埔区”。
黄浦区自唐天宝十年至宋代属华亭县,元代属上海县。
上海开埠1843,版图被英法等国瓜分租界。
1945抗战胜利后,* * *以黄浦江为名建立了最早的黄埔区。
上海解放后,区域划分几经调整,分属黄浦、老闸、苗毅、蓬莱、卢湾、松山。
1956原黄浦区与老闸区合并。
65438年至0959年,原苗毅区和蓬莱区合并为石楠区。
原松山区部分划入卢湾区。
1960新城、苗毅、卢湾区部分区域划入原黄浦区,1961浦东县部分街道划入原黄浦区、石楠区。
到20世纪80年代,原川沙县的一些乡镇相继被划入原黄埔区和石楠区。
1993,原黄浦区、石楠区全部划归浦东新区。2000年,撤销原黄浦区和石楠区,建立新的黄浦区。2011撤销原黄浦区和卢湾区,设立新的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