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观?
历史观也叫“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和一般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规律性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唯物史观的确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独霸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一大变革。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把个人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上帝”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扩展数据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以前,手工劳动生产规模小,人们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孤立状态;交通和通讯的不发达使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
这种社会发展水平,一方面使社会本身发展缓慢,内在的、深层的东西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不到社会历史进程的共同性和重复性,从而找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能用想象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本身的客观联系。
在阶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动的权利,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可能产生自己的系统的历史观,更不可能产生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拥有掌握和垄断精神生产的特权,但只占剥削阶级的极少数。为了维护这个阶层的既得利益,必然要贬低物质财富创造者的作用而夸大少数英雄的作用,贬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力量而夸大统治者控制的精神力量。不可能正确面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历史唯物主义。
百度百科-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