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史
主要历史理论和历史研究方法综述
一、主要历史范式(历史观)
历史范式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式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历史观点、历史范畴和历史方法的有机集合。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范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传统的阶级斗争(或革命史)单一范式走向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也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四种历史范式。这些新的历史范式提高了对历史研究的框架理解。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及其自身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和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它们在互动、协调、互补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请用1949到1956的历史事实来分析“它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的,它们在互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历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
全球历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通信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两条主线,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世界各地区通信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请分析一下从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的。并分析其对欧洲和世界发展的影响。
3.现代(现代)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中国从1840年到1949年的历史,以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4.革命历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历史范式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近代史上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阶级社会中,对立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通过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可以把握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请从革命史的范式研究1919到1956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二。史料分类
一般可分为:
1,实物史料: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实物。
如:遗迹、遗址、遗迹、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一切信息。
如:官私史书、文献档案、地方志、传记族谱、收藏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书信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谚语、教义、回忆录、对话、访谈、讨论录音。
4.图片和视频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视频资料等。
另一种方法:
1,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图片、影像史料、真实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二手史料:纪实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和影像史料。
三。查阅历史资料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 .走访当事人或证人,获取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和电视资料。
4.在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参观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遗址的修复)
四个。影响历史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
3.史料选择和运用的差异;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个。在使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以及在选择史料时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的真实性,选择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点
3.选择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合理利用史料,历史与理论相结合。
5.多收集史料,选择和区分各种史料。
不及物动词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合理生产关系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时,生产关系必须调整或改变(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近代以来的科技进步),其中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铁力牛耕——私有田地的出现,井田制的瓦解——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之间的自由竞争加剧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早期和晚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中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运动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比重失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层的措施和观点都是为了维护该阶层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出埃及记》:分封制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学派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的地主阶级;孔子和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下层阶级;孟子和荀子——地主阶级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开辟新航路-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
例2: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市民文学的出现,以商业为导向,实用的思想。
《出埃及记》3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的不充分发展——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七:主观题的几种重要类型。
1.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纵向发展(考察历史事件的脉络和发展规律):
比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汉唐宋元到明清的演变。
2.考察一个历史横断面(考察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互动之间的关系):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铁力牛耕)、政治(分封制的瓦解、诸侯国的合并、各诸侯国出现中央集权的趋势)、思想(百家争鸣)、文化(诗经、楚辞)、科技(新浪)等
3.小切口,深度挖掘,考察一个关键知识(全面理解和解释一个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对晋商、徽商现象的理解
4.不同考点紧密相关或相似知识点的归纳(比较和联系)(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归纳和联系分析)
如:民生问题:孟子的仁政思想、秦朝的苛政危害民生、重农抑商、三思想家的工商业要实用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威胁民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5.中外历史比较(或世界历史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比如17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中国在西方活跃的思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