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人物的历史

中国战国时期的《李周考公基》一书总结了冶炼青铜的经验,并描述了不同物体的青铜铸造中所用的铜和锡的不同比例:“黄金有六气(处方)。其金(铜)锡六分于一,即钟鼎之气;其金、锡五分于一,即斧祁进;其金锡四分于一,即葛吉之气;其金、锡三分之二在一处,谓之大刃之气;其金锡五分于第二位,即剪杀箭(箭)一起;金锡是一半,叫镜子(镜子)(用镜子聚光生火)。”这说明在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认识到不同用途的青铜器对性能的要求不同,用于铸造青铜器的金属成分比例也应该不同。

由于青铜坚硬,易熔化,能很好地铸造成型,在空气中稳定,即使在青铜时代之后的铁器时代也没有失去使用价值。比如公元前280年左右,青铜太阳神矗立在欧洲爱琴海罗德斯岛上的罗德斯港,身高46米,比一个成年人的手指高。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首先用天然的铜化合物湿法炼铜,这是湿法技术的起源,是世界化学史上的一项发明。西汉的《淮南子万笔书》记载,曾庆一旦得到铁,就把它变成铜。曾庆是硫酸铜。这种方法用现代化学公式表示:

硫酸铜+铁=硫酸亚铁+铜

根据西方的传说,古地中海的塞浦路斯是铜的产地,因此它的拉丁名为CUPRUM,其元素符号为Cu。英语中的COPPER和拉丁语中的CUIVRE都来源于此。

铜具有独特的导电性,这是铝无法替代的。在当今电子工业和家用电器发展的时代,这种古老的金属又恢复了青春。铜导线正被广泛使用。从国外产品来看,一辆普通家用车的电子电气配件所需的铜线长达1公里,法国高速列车的铁轨每公里使用10吨铜,铜占波音747-200飞机总重量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