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砍的树是谁种的?
榕树适应性强,喜欢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能在贫瘠的沙质土壤中生长,在碱性土壤中叶子变黄。不耐旱,更耐水湿,短期渍水不会烂根。
榕树的优点
榕树有一个优势:生长快,种类便宜,树冠巨大,遮荫效果难逢对手,不怕雨涝,所以种植最多。从此,榕树在广州展开了枝叶。榕树成了很多老人最深刻的童年印记。它们在榕树下生长、玩耍、乘凉、进食。因为榕树。宋金波/文在过去的一年里,广州在实施“提升道路绿化质量”、“提升城市公园”等项目中,共移动和砍伐了3000多棵榕树,其中许多都是又大又老的榕树。这件事经过持续发酵,引发了一场风波。直到2021 65438+2月12,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通报,严肃问责广州市10名相关领导干部。
榕树作为行道树,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甚至造成安全隐患。然而,广州的这几千棵榕树是否应该被搬走甚至砍伐?这即使在专业判断上也是有争议的。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广州这些老树的情感和现实功能,使决策过程尽可能公开、透明和互动,以获得市民的理解和信任。
现在看来,即使一些行道树的迁移砍伐有相当的专业依据,但相关项目作为公共性很强的重大行政决策,确实存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问题。
重大行政决策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依次是科学、民主、合法。在“广州砍树事件”中,缺失的环节就是前两个。
“科学”与专业密切相关。从问责官员名单来看,作为主要业务管理单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处的一堆领导赫然在列。从处理的力度来看,一些企业领导不仅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专业意见,甚至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起到负面作用。
科学决策需要专业人士的独立思考。作为一名曾经的林业工作者,我深深理解职业官员在一些重大决策论证执行中的困境。林业和风景园林单位,一方面是专业管理部门,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但同时这些部门的专业干部大多也具有行政官员的身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对职业判断在决策和执行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产生一些影响。
在“广州砍树”这一具体案例中,因为“城市树木迁移砍伐”的强烈公共性,它跨越了很多领域,包括园林的适用性、合理性,如树种特性、树种配比,以及历史、文化、大众心理等...它需要更高层的决策者有能力和意识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并跨部门协调,以做出准确的评估。
如果说专业主义在“广州砍树事件”的科学决策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就更加明显了。
广州市有关部门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缺乏与公众的充分互动,没有利用好听证会等形式。我在广州有几个朋友,他们之所以对“砍树”很有意见,是因为早期觉得“被蒙在鼓里”。
此外,广州本地媒体的早期缺席也很明显。直到2021年5月,在一些非官方媒体的推动下,一些地方媒体才逐渐跟进。如果媒体与政府和公民形成良性互动,就能在公共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这体现在前期决策过程中。通过及时的报道,市民可以尽快充分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汇总他们的意见,对决策产生影响。在决策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多方沟通,让公众充分了解一些措施的合理性。
外界对中国制度优势的评价,首先是“能够在应对挑战中快速做出并执行重大复杂决策”。但这种优势的前提是在决策过程中贯彻科学、民主、法律的原则。没有这些原则,“集权”的风格就会蔓延,单点决策的风险就会增加。
对于不科学不民主的决策,不仅需要事后的严查重典,更需要事前的制度维护。得到报酬总比被烧死好。
广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开放传统的城市。公民的平等权利意识深入人心,愿意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或公众的权益。与大多数城市相比,广州在科学民主决策方面的表现一直有高有低。这也意味着,“广州砍树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可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不会只存在于广州。广州不是唯一需要反思的地方,才能不断推进“全过程民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