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西凉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马超的军队靠一个镇军阀打败了曹操,战斗力明显,和马超吸收了古罗马军队的优点有很大关系。但这是历史,不是浪漫。我和北师大历史系的孙教授晚上聊过这个话题,现在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马超的军事战术与中原军队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与同为西凉军部的董卓不同。董卓是重骑兵,马超的军队多为步兵,但战斗力往往在勇猛的西凉骑兵之上,这和他的西式战法有很大关系。看细节。

一、标枪马超兵团不是弩,擅长使用长枪,特点是摆脱长枪。对于密集的曹骏,往往会产生一标伤几个人的杀伤效果(袁阔成的歌谣曾经学过这个:“西凉小学的飞标放弃了,嗖,嗖,可怜的曹兵一标能穿三四个,跟蛤蟆一样。”)。其实这种飞标脱胎于古罗马的投掷矛,确切的说是斯巴达克斯和罗马军团殊死搏斗时使用的武器。它的自重和杀伤力都很强,对当时的轻甲部队(对弓箭有些防御)的攻击力远胜弩。当时在战斗中,连中几箭就被打死,打标枪的人立刻失去战斗力。和现代比,就是手雷和步枪子弹的区别。难怪曹骏如此傲慢。

第二,马超的军阵不一样。前军是密盾兵。盾牌的强度和重量远超一般军队,对弓箭有极佳的保护作用。部队排成方阵,排好队形后可以互相掩护。曹骏赖以取胜的骑兵只能在边缘被猎杀,目标远大的骑兵随时会被标枪攻击。马超的骑兵全是轻骑,与步兵分开,不是作为主力,而是作为奇袭队,突然从步兵阵中杀出,以求有一举突袭曹骏本部的精彩战例。这种军阵是古罗马早期广泛使用的希腊密集型军阵。另外,马超的军队受古罗马军队影响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带起后方,叛变与孟关之战的主将,慢慢退去,这是古罗马军队交错掩护撤退的绝招。马略和庞培的军队不仅多次挫败蛮族的追击,就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不禁赞不绝口。西凉军的编制分为四个部,比如韩遂的下属是八个部,一个部大约有5000名士兵,符合古罗马军团的编制。以此计算,渭南的战马和朝鲜联军的总数在7-8万之间,也符合历史。

那么,马超的军团是从哪里学来的古罗马军事思想呢?说到马超军团的罗马化,要从斯巴达克斯起义说起。这场波澜壮阔的起义以军事天才斯巴达克斯的失败而告终。斯巴达克斯被西西里总督克拉苏镇压,克拉苏是古罗马三巨头之一,以财富和贪婪闻名。前三英雄时代,安东尼和庞贝虎视眈眈。老谋深算的克拉苏深知渔翁之利的三味,所以并没有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而是率军东进,准备通过征服所谓的蛮夷来获得威望,等待安、庞双方的机会。克拉苏足智多谋,但他唯一没想到的是,久经沙场的罗马军团在与东部游牧民族的战斗中被击败。相对于飘忽不定、野性十足的东方骑兵,罗马军团更多的是依靠大量的专业物资来进行作战,比如盔甲、武器、粮草等。深入中亚草原的罗马军团脆弱而缓慢,自负的克拉苏认为罗马军团的毅力和纪律一定会胜利。明显低估了东方的游牧民族,他们熟悉武器(中国对匈奴也是一样)。结果,在帕提亚(夏季)草原的混战中,克拉苏被击败,像波斯著名国王居鲁士一样死去。然而,克拉苏的人并没有全军覆没。他的第二军和第三军(罗马军团)残部被击退回罗马,而第一军的部队被切断,不得不东进。它的指挥官是克拉苏的儿子普克琉斯。这支没有祖国的军队在东方流浪,一度成为匈奴的雇佣兵。汉朝大败匈奴军时,这支善于摆出“鱼鳞阵”的军队也被切断(也有说是普克琉球看到北方草原不适合罗马人生活,有意向南方靠近),请求汉朝西域保护(当时还是欧洲人的习惯)。当时的东汉政府相当开明,在保护西域班超的要求下,对这支文化迥异的军队给予了极其宽大的对待。东汉政府允许军队为东汉建城、守边,相当于西方保护国的地位。罗马人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名为李璇。这里曾是马超的地盘中心。20世纪80年代,李璇老城出土了许多与罗马驻军有关的文物,包括将军院的高大圆柱和青铜匕首。当时河西走廊水生植物丰富,罗马人也能够很好的生活。这支罗马军队曾参加过班超出使西域的多次战役,其严谨的战斗作风和独特的战术与其他半开化民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逐渐将其军事风格渗透到以西域为主的汉军中。随着气候变化、民族融合和汉末边防体系的崩溃,公元2世纪李璇被废弃,人民四散。就像刁哥说的,可能还有一些西方遗留下来的尸体。

马超军队与董卓军队的区别在于,董卓军队在凉州以东以东汉正规边防军为主,加上少数民族的骑兵,所以受匈奴等游牧军队影响较大,注重骑兵和机动性,在当时极为突出,发展成为中原(后来的魏国)军队的主力样式。而马超的军队则主要依靠西部凉州的世袭土豪,与西域等接近西方文化的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董卓和“李果之乱”后,西凉汉族军事人才大部分东移,内地影响力减弱。没有建立传统东方军队的指导力量。所以在马超的建军过程中,他吸收了大量西化的地方兵——“军中高鼻深目者”很可能不仅仅是西域少数民族,他们的作战方法也是如此,而古罗马的军事思想也是这支武装力量最可靠的正规军作战方法。可以说董卓的军队重实力,马超的军队重技术。而马超的军队也确实有资本使用这样的作战方式。西凉运动员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士兵,只有他们才能有效地使用需要巨大肌肉的标枪。马超军的盾牌其实是斯巴达希腊之盾的复制品,高度是1。7米,宽80厘米,除了前进的时候,士兵基本都是把盾牌放在地上打,像个工事。前进的时候就像一座漂浮的城市,弓箭根本拿他们没办法。曹骏在中原大概没见过这样的军队,心里极其难受,一见面就连连败退。但马超军队轻视射箭的结果是,储旭保护曹操潜水时,没有强大的远程攻击武器。要是再往前,老曹就让标枪扎进刺猬了。当然,不言而喻,这样的军队是在攻击周围分散的少数民族。难怪马超被尊为神威天将军。

其实据说这个问题史学界早就有争论,只是一直有争议。甚至在绘制《三国演义》连环画时,还建议马超的军队沿用欧洲的画法,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是这个意见留了一点尾巴。如果你仔细看马超的画像,你会发现他的盔甲和大多数将军的盔甲有点不一样。如果你把《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的盔甲和《埃及艳后》中安东尼的盔甲对比一下,你会发现里面隐藏着古希腊罗马盔甲的影子。那么,马超大军的悲惨命运是如何决定的呢?为什么曹操听到马超增兵会笑?这支军队对后来的蜀汉军队有什么影响?

说起马超军团的覆灭,真的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感觉。冯小阳哥曾评价马超没有占曹操上风,这是事实,但如果现在甘肃省对抗全国,打成平手,就很好评价了。马超军团的消失,几乎抹杀了西方军事思想对中国的第一次影响。正如刁哥所评论的,古罗马的军事阵型的确是欧洲特殊地理人文环境的产物。在欧洲几乎战无不胜,但在中国这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并比较欧洲和东亚腹地的差异。欧洲不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它的主要地貌是丘陵、河流和道路。即使在平原上,也有大片的森林。这种地理条件对骑兵的机动性有相当大的限制(还记得《角斗士》中梅西提乌斯用剑砍树的场景吗?),战斗主要发生在城下或者道路的十字路口。事实上,它的地理位置与当时中国的Xi很相似。所谓八河绕长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切割才刚刚开始。但是,中国的大部分战场并不适合这样的军团。潼关的东面和北面是广阔的平原和草原。在中国的主要边境地区,宽阔的战线使机动成为一项重要的要求。道路不规范,河流稀少,广袤无垠的戈壁、草原是战斗的主要场所。这是骑兵驰骋的好地方。要想歼灭少数民族的骑兵,也就是汉族的主要敌人,必须要比敌人快。更早发现敌人,更快集中优势兵力(汉军在个人作战能力上不如游牧民族)是汉朝征服匈奴获得的经验。古罗马军队的机动性非常好。然而,这是在它背靠地中海的背景下发生的。古罗马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往往通过海上实现,如征服迦太基、屋大维-安东尼之战等。罗马步兵机动的标准是一天40里,这和曹操追击刘备,日夜行军500阿利相比,相差太大了。马超后面没有这么巨大的内湖,弥补不了它动力的不足。这也决定了马超军团的军事模式难以对中国军事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南面是汉中、益州的险峻山区,也是魏兵前马超大军投靠蜀汉的主要地区。这些地区道路崎岖,地理复杂,马超的军队在作战中无法展开所谓的鱼鳞罗马军阵。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它的战斗力。马超军和罗马军面对的对手不同。曹魏骑兵和欧洲骑兵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曹骏很守纪律,欧洲的蛮族骑兵,在我的理解里,大概和黑丸骑兵差不多,遇到正规军很难抵抗;第二,孙教授认为当时就配有马镫,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小玩意。当时西方骑兵都是骑无鞍马,稍微撞一下就会掉下来,只能奇袭。我国最早出土的马镫是在东晋,体系相当完备。考虑到西晋只持续了28年,基本可以肯定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马镫了。让我们提一下曹骏追了500阿利一天一夜。如果没有马镫,这些骑兵早都半路掉下来了,也就不用打仗了。马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骑兵控制马匹和作战的能力。在古罗马军阵中,骑兵只是作为步兵的补充,实际上已经落后了。曹骏的武器与欧洲军队的不一样。在对西凉军初战失利的情况下,曹骏的意见是,马超的标枪虽然厉害,但对付起来并不难,就是要用“强弓硬弩”。这里的关键是十字弓。芭提雅用弓箭打败了克拉苏,但他们用的是著名的斯基特弓,中国人根本不用。弓的尺寸很小,但弓弦崩得很紧,有近距离射穿一头野牛的记录。对于中原的士兵来说,开这么硬的弓是无法忍受的。面对马超,曹骏的应对思路和帕提亚人一样,都是用远程武器对付移动缓慢的对手,但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弩,这是帕提亚人无法掌握的高超技术。而且射击更准,更远,穿透力更强。不过弩比较重,所以一般根据工事使用。看到曹操为什么这么着急建不了城了吧?他的士兵扛着弩,在野外打不过马超。一旦曹操有了冰水筑城的绝招,马超就再也赶不走了。西凉军的优势在于不擅长城内作战。古罗马军队使用沉重的月牙形破城椎。即使在罗马军队中,也只有萨姆伯里或日耳曼赫拉克勒斯能使用它。马超的军队哪里能找到德军?中国的筑城技术和防御技能远胜于欧洲。当时加普亚等欧洲城市的城墙比北京的大屋好不了多少。具体到马超和曹操的对抗,曹操采取的是消耗战术。正如刁哥所说,西凉的马军和罗马军队一样,非常依赖后勤。比如标枪发射后不能使用(枪头会断裂防止对方捡起反击),步兵不方便像骑兵一样四处劫掠。此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如果撤退有序缓慢,依靠相互掩护就很难突破,如果溃退就会一发不可收拾。马超军引以为傲的斯巴达之盾,在他快速撤退的时候没能拿走,而是被丢弃了。(斯巴达谚语:要么用我的盾牌取得胜利,要么躺在上面。既表现了尚武精神,又高度评价了巨盾)。没有护盾,机动性差,只好裹在饺子里。这也是为什么马超大败后被曹操追杀,最后只剩下几十个骑手的原因。一个朋友让我从貂皮开始。说实话,我没研究过马腾的军队管理,只能假设他和马超在军事上是继承关系。(不过,马腾是混血。我发现中国历史上的混血总是更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比如唐太宗。西凉军罗马化是从马腾开始的吗?深思熟虑)曹操大概参考了马腾攻李果之战的经验。当时,李郭的战术很正确,他不会和你打。反正你攻城能力弱,消耗大。当你撤退时,你被骑兵歼灭,这一切抓住了马家军的弱点。

那么,为什么曹操听到马超增兵会笑呢?这就涉及到马超军团的另一个短板。曹操和马超打仗,不怕对手多。你能比我多去几个?可怕的是马军精锐核心部队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纪律严明、分工明确的职业军人,这也是罗马军团能够击败众多骁勇善战的熟悉民族的根本原因。马超的援军基本上都是和马超结盟的民族武装,比如胡强,他们的战术和正规军完全不同。古罗马对盟军的认识非常谨慎,认为盟军的作用不能因为语言和作战方式的差异而被高估。为此,古罗马军队专门设立了盟军营地(营地东南)供其驻扎,不允许与正规军混编。马超显然没有这种经历。他的盟友真的是“像一家人”,他们首先要补充在战斗中遭受损失的军团。这些勇敢的士兵,不熟悉战斗方法和专业武器,缺乏战斗纪律,不能很快融入严整的军阵。导致军阵失去原有的协调性,战斗力大打折扣。中国传统的“人多力量大”的军事思想和斯巴达式的精兵政策是一个解不开的结。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曹沫的微笑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拯救漫长的旅途。对待援军的态度也反映出马超在军事素养上还不如曹操。

总结一下,马超战败的主要原因是:进攻能力弱,后勤压力大,机动能力不足,撤退战术落后,缺少远程武器,战斗中部队素质下降,曹骏战斗力超出预期,曹骏有一个优秀的统帅。

进入四川后,马超军团似乎并没有特别出彩,但听孙教授(孙教授是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央电大历史讲师1987-1996,明清史专家,没想到他对三国了解这么多,所谓海水不可量,谢谢)说,其实马超军团对蜀汉两军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至少这是一个观点,和兄弟们讨论。

先说个题外话,就是马超是否受到蜀汉的信任和重用。其实刘备手下的马超更被看重。他的贡献不在北方,而在西方,自蜀汉建国以来,东、南、北都爆发过战争,但西方始终保持着和平友好的氛围。这是马超和他的军队的成就。要知道,青藏草原上那些半开化的部落,从来就不友善,也不爱好和平,对于富庶的西川坝子,更是居高临下。没有马超这位“大将军”和他死后的残军,蜀汉在西方是如此的平静?直到有了另一位在西部享有盛誉的将军——蒋,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当时,随着马岱的死亡,马家军也完成了与蜀汉中央军的整合。马超的威望,一方面是家族传统,另一方面是西部少数民族在川西丘陵地区没有取胜的希望。汉朝的统治方法,所谓的王霸混,对政府官员马立克晁有一种特殊的管理方法,那就是“拘留”,意思是我们可以做好工作而不给你犯罪的机会。赋予马超的责任恰到好处,对国家没有威胁。韩《列王之术》认为,以个人感情决定信任是列王的大忌,忠诚是变化的。有人问,刘备为什么不带马伟宴晁去吴栋?你不信任它吗?后方是空的。这两个一个镇守西征,一个镇守汉中。(诸葛亮和赵云是蜀汉的战略储备。)谁也不能动,他们已经把家给了你。这是最大的信任。刘备和诸葛亮都善于用人,甚至像刘霸那样明确要投曹操的人,而对马超的使用自然是蜀汉的重要棋子。从战略上讲,蜀汉为马超设计的未来是凉州,诸葛亮北伐前哭一场也不为过。此时北伐的主要目的是夺取梁勇,并企图以凉州、益州的实力为后盾在中原奋进(荆州失守后隆中对的修正)。没有这位身经百战、熟悉西部情况的名将,孔明大概感觉少了一条胳膊。毕竟马超所谓的重复是建立在反曹的基础上的,和吕布认为有奶就是娘的想法不一样。言归正传,蜀汉末年的军队给马超的军队留下了很深的影响,甚至罗马军队的影子也在其中隐约可辨。当时曹魏的军队以骑兵为主,作战经验丰富,机动性强;孙武的军队,以水军为核心,依托长江与曹魏抗衡,各有特色。蜀汉军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技术军队。可以说,曹骏和舒俊之间的对比有点像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军队之间的对比。刘备东征失败后,军队精锐尽失,重要将领严重不足。如何重建军队是诸葛亮面临的一大难题。实际上,诸葛亮的早期生涯主要从事政治经济活动,并不专门从事军事。然而,他善于思考。面对蜀汉士兵个人素质与曹魏军队的差距,蜀汉唯一一个在与曹骏战斗中幸存下来并有良好战绩的人自然成为他的参照对象。罗马式的严明军规和奖惩制度也与诸葛亮的法家思想不谋而合。因此,蜀汉基本上采纳了马超兵团现成的建军思想,并根据蜀汉的特点加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