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上的三大经典药物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医学史上的三大经典药物是:

1.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引起人类发烧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现用来培养细菌的琼脂上附着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一个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户里传出来的。令弗莱明惊讶的是,葡萄球菌在青霉附近突然消失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成功地多次培养了这种霉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杀死所有的葡萄球菌。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葡萄球菌的克星。

青霉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素的一类抗生素,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到杀菌作用。

青霉素又称青霉素G、青霉素G、青霉素、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抗生素,含有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到杀菌作用。它是第一种可以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酶,且易被其破坏,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可分为钾盐和钠盐。钾盐不能直接静脉注射,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的量,以免将高血钾注射到人体内抑制心脏功能而导致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毒性很小,因为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所以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严重过敏反应外,一般剂量下毒性不明显。它们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而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居各类药物之首,最高发生率可达5% ~ 10%,为皮肤反应,表现为皮疹和血管性水肿。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一般在注射后几分钟内出现。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僵硬,最后出现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各种给药途径或各种制剂的应用均可引起过敏性休克,但注射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对这种产品高度过敏的人即使很少量也会引起休克。注射到体内会导致癫痫发作。大剂量长期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惊厥、昏迷),可通过停药或减少剂量恢复。

要使用本产品,必须先进行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试和体外试验,其中皮内注射更准确。皮试本身有一定的风险,死于过敏性休克的患者中,约有25%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要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改用不同批次的青霉素时,也需要再次做皮试。注射液和皮试液不稳定,以新鲜制剂为好。而且对于有肾排泄,肾功能不好的患者,要适当调整剂量。另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不建议使用。

2.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Charles的1853中,Gerhardt就用水杨酸和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费霍夫曼再次合成,并为父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极佳。1899由德莱塞引入临床,命名为阿司匹林。时至今日,阿司匹林已经使用了一百年,成为医学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它仍然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也是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具有体内抗血栓作用,可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和血小板聚集,与降低TXA2生成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适应症主要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肌梗死、暂时性脑缺血或中风。

3.安定:

苯二氮卓类和安定

这是一种弱抗精神病药。效果和李绵宁差不多,但是更强。具有镇静、抗焦虑、抗惊厥中枢肌肉松弛作用,其镇静、肌肉松弛作用比李绵宁强5倍,抗惊厥作用是李绵宁的10倍,对顽固性癫痫有显著抑制作用。

可用于神经质、焦虑、抑郁、恐惧、失眠、肌肉痉挛、顽固性癫痫等神经官能症。试图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每次静脉注射10 ~ 20 mg,可使室性早搏和心动过速在几分钟内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