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濑天香概述

作者:黄荣洲,CPPCC南安市人,文史委员,《洪濑镇志》主编。

天香是指在春天举行春节的仪式。做天香,就是定天香,清杯。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农历初九...道观报赛多,近则有巷,村间无定日,谓之天香。”清末陈《温岭年谱》:“最热闹者,是日元奇景。初八,初九,初十三,关关导演,也就是全观挂灯笼,晚上放音乐,演戏。黄昏时分,男女老少捧着陈的香和八宝,向前者跪拜。晚于门外,仿烧柴火祭品。柏树长六七寸,做成塔形,在火尖上烧,烧了一夜。”在第一个月,每个商店将在自己的日子里举行庆祝活动。除了设坛祭拜外,还有“加香”、“抛符”、“祝寿”、“巡境”等活动。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之时,民众总是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兴旺,于是就用宗教形式举行走香踏青的活动,并将这一活动作为习俗,代代相传,年年举行。说到红色天香的形成和发展,要从红色的发展、寺庙的修建和活跃的宗教活动说起。西晋永嘉五年(311),中原大乱,士绅们选择了相对稳定的南全州杜南,沿着古南安河(今晋江)共同生活。据《南安县志》记载,当时入闽的有林、黄、陈、郑、詹、秋、贺、胡等八姓,前四大姓居南安。公元502年,梁武帝鱼峰镇分析,晋安县位于南安县境内。三年后,与县城相邻的洪濑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镇,人口逐渐增多。隋唐时期,洪濑商埠码头开始逐渐繁荣起来。到了唐代,洪濑东溪开始有了用竹子和杉木制成的船航和梢排运输,逐渐形成了繁荣的东溪航运。今天在洪濑街关帝庙摆柴火店,经营杉木。由于航运方便,东西河边的姚谦村吴窑村有一个“桉树草原城”,穿过四都到渔岛自然村,这里有经营杉木、陶瓷的加盟商。由此可见,红色经济在盛唐时期是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随着西晋太康年间佛教和唐代贞观年间道教的统治,首先传入泉州和洪濑。隋代洪濑在西林官田建陈朗寺,唐朝开元年间(713 ~ 741)在四都塔山建南无寺,唐僖宗在柴浦建关胜寺(873 ~ 888)。凌影寺(南塘)和金果园建于今天的红梅,惠泉寺(唐大河827-835)建于今天的康美镇。寺庙的逐步修建表明洪濑(包括今天的洪梅和康美镇)人口增加,宗教活动日益增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经济的逐渐繁荣,人们开始经历在洪濑关胜庙附近修建简易草屋,直至住上房屋,前有店铺,后有人居住的发展过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洪濑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