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美德的小故事?

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尊师重道。

"春天的蚕会一直织到死去,每晚蜡烛都会哭干灯芯"。老师就像燃烧的蜡烛,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尽头。——毛泽东推崇美德的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从来没有忘记他的导师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并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历史的续篇,这样才对得起我们辛勤培养的老师,才对得起我们伟大的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但是他总是尊敬他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邀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给了酋长,向他敬酒,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年轻时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徐特立在庆祝60岁生日时,特意写信向老徐表示祝贺。信中说:“20年前你是我的丈夫,现在你还是我的丈夫,将来你也是我的丈夫。”

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的一句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发扬这种优秀的民族传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熠熠生辉——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晚清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英国强盗将一种叫鸦片的毒品走私到中国,毒害中国人民。

面对这一切,林则徐很焦虑。他多次给皇帝写信,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事宜。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缴获的鸦片全部扔进烟池。一瞬间,所有的鸦片都被销毁了。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翻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谦逊有礼——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之三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礼”是指人们待人接物时的文明行为,现在称之为礼貌。礼貌的本质是对他人表示尊重和友好。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恒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只知道礼貌的形式,而没有谦逊之心,那么他就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逊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逊有礼蕴含着我们祖先在自然文化中的骄傲,这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一个七岁的老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周游世界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开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马路中间玩碎石瓦,挡住了他们的路。孔子说:“你不应该在路中间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大爷,你看这是什么?“第一眼,孔子看到的是一座用碎石砖砌成的城市。孩子又说:“你觉得城市应该给汽车让路还是汽车应该给城市让路?”孔子迷惑不解。孔子觉得这个男孩很有礼貌,就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小孩说:“我叫项橐,今年7岁了!”!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七岁时就懂礼貌了。他可以做我的老师!"

第四个中国传统美德故事-努力学习。

“蜀山有勤奋之路,学海无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读书上尤为突出。无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心胸狭隘的军事家;无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力超群的科学家,之所以在事业上出类拔萃,都与他们从小的远大志向分不开。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事竟成”。青少年的抱负在于-

只要下定决心,肯努力,再难的事情也能成功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有一天,趁老师不在家,他偷偷溜出去玩。

他来到山脚下的河边,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石头上磨铁杵。李白不解,问:“老婆婆,你磨铁杵干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大吃一惊,问道:“哎呀!铁杵那么粗,怎么能磨成针?”老婆婆走过去说:“只要铁杵每天总是磨得越来越细,你还怕它不是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惭愧不已。他转身跑回书店。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刻苦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大诗人。

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之五——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话:“孝为先德”。意思是孝顺是一切美德之首。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很难想象他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古人云:“我老,人老;年少轻狂,还有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尊重其他老人,关爱幼儿,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这是我们学生在新时代的责任-

鲁兹借大米

鲁兹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在孔子弟子中以政事闻名。尤其以勇敢著称。然而,在鲁兹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多年来靠吃粗粮和野菜为生。

有一次,我年迈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没有米饭。我该怎么办?鲁兹想,如果他翻过几座大山,从亲戚那里借些大米,难道他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吗?

结果小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地,从亲戚家还回来一小袋大米。看到父母吃到了美味的米饭,鲁兹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称赞鲁兹是个勇敢孝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