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题怎么做?
审题准确是答对的前提。尽管有许多类型的问题,
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审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为三步:
首先,分析一下试题的结构。
历史问答题一般包括主语、答语、提语四个部分。
适应症和限定语。例如,在题目“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的评论”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主语,“历史作用”是答案,“民主革命”是限定词,“评论”是提示。
主干语又称“头语”,一般位于试题中间,由特殊的历史名词组成(材料题的主干语通常以历史材料的形式出现)。它告诉考生试题针对的是哪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这是问题的主题,也是试题的核心,试题的其他所有组成部分都围绕着它。只有正确理解头语的内涵,才能把握试题的大方向。否则无法准确审题。
答案是需要回答的项目,往往位于试题的末尾。它们指定应该回答什么,这是试题的最终目的。找对答案,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重点,收集材料整理答案,就有了目标。检查答案是试题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词经常出现在试题的前面(个别试题的答案词中)。规定了怎么回答,也就是怎么解决问题。常用的词有:“陈述”、“评论”、“理论”、“比较”、“解释”等。这些话可以清楚的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如何应对。通过掌握准确的提示词,我们可以确定。
限定词是对主语、回答语和提示语的范围、程度和角度的限制。基本上都位于主语言、回答语言、提示语言(个别试题的限定词整合到主语言中)前面。比如“简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活动”就是一个限定词。其中,“简短”是提示语在程度上的限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主语在时间范围上的限定。“主要,政治”是答题在程度和角度上的限制。对极限的准确理解可以省去很多无用功,从而保证宝贵的考试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减少阅卷老师的工作量,避免惹恼老师。
当然,近几年高考的提问方式普遍没那么直白了。有的问的问题更多。有的只问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组成部分不是一目了然的。比如98高考,第49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战争相继胜利后,英属北美13殖民地建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然而,作为拉丁美洲殖民地的西班牙却建立了一系列独立的国家。试从两场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来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题目中的主要语言是“这种现象”,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战争相继胜利后,英属北美13殖民地建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拉美殖民地西班牙建立了一系列独立国家”,答案是“原因”。提示是“解释”,限定词是“来自两次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过程”。虽然这些成分的分布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只要稍微深入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如果你问的问题比较多,就需要把它们的主要词汇、答案、提示、限定词一一找出来。把一个话题想成几个问题,分别回答。
第二,推敲关键词。
了解试题的结构,找出试题的四个组成部分,只是为准确审题创造了便利条件。理解了以上四个部分的内涵,也算是明确了试题的要求。主词、答案、提示、限定词都是由几个词或词组组成的。能否正确理解以上成分,取决于我们对这些词的理解,尤其是关键词。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是考查的基础,推敲关键词就成了考查的过程。
限定词在考试中最容易出错。对构成限定词的词的推敲,往往决定了考生是否能按照命题人定义的范围答题。如果考试“小”,答案的重点就不完整。考试“大”的话,会做很多无用功,浪费很多宝贵的考试时间,淡化问题的主题,影响考试的分数。因此,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在考试中执行这项重要任务。
在一个有多个问题的问题中,考察每个问题的主要词汇并不容易。除了第一题,每题的主词多为代词,如“起”、“着”。这些代词的意义是由前面的一个或几个句子决定的,有些句子往往相当复杂。在审题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对这些代词含义的误解。
第三,推测命题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