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历史是怎样的?这座有600年历史的石头城意义重大
“贵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公元974年,当地土著首领普圭向被控制的矩形国投降。宋代他说:贵州远非贫瘠。意思是只有你在贵州,在一个偏僻荒野的地方。贵州原指今天的贵阳,直到明朝建省,贵州才正式成为省名。
贵州原始的自然风光真的很震撼,在这片土地上上演过的历史也吸引了很多人文爱好者。从春秋时期来看,贵州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战国末期——西汉末年的夜郎国,一个是明朝建立的贵州省。
春秋以前,贵州属于荆州西南,是“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夜郎国,并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大国之一。
我们常说的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这个国家。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为了寻找尸毒(今印度)之路,派遣使节到云南,即今天的云南省。云南王问汉朝使者:汉朝和我哪个地盘大?后来夜郎国之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后来世人用“夜郎自大”来形容狂妄、无知、自负的人。
然后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西汉皇帝在位,夜郎建立了三百多年。西汉末年,夜郎因为胁迫周边22个城市造反,触怒汉朝而被灭。被摧毁后的夜郎地区就像一只漂浮在时代大潮中的小船。各地由各朝代的县、州、司等地方郡县建立,直至明朝永乐年间(1413)建立贵州省,这是贵州历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距今600多年。
明朝与贵州的渊源,源于一种政治策略。朱元璋建立明政权后,试图稳定西南政权。我们知道,在冷兵器时代,自然地理的结构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云贵高原位于西南,距离中原王朝的都城很远。中原王朝要想巩固政权,必须派兵长期驻守,于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汉人南迁。
朱元璋“屯田守边”的政策,最终成就了今天安顺的天龙屯堡。天龙屯堡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屯堡文化,位于今天的安顺市平坝区。它位于西部云南的咽喉。在元代,它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最初叫“饭笼岗”。后来当地儒生认为这个名称不雅,在本世纪初改为“天龙屯堡”。
当时南下的军民主要来自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等地。他们举家南迁后,将各自家乡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交融、发展和变化,各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当你走进天龙屯堡,他们独特的服饰会吸引你的目光。这种带有明清遗风的独特服饰,最初来自安徽凤阳县,所以又叫“凤阳汉装”。
在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来形容屯堡人的服饰:头上戴着兜帽;耳朵上的两个衣架;腰部的一扫;两英尺高。这些指的是屯堡头上的头巾,耳朵上的坠子,腰上的缎带,尖尖的绣花鞋。通过这些特点,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明代的服装风格,其中一些是屯堡人在战争时期根据自己的需要改进的。
屯堡,“屯堡”指农耕,“堡”指筑堡。天龙屯堡建在天台山和龙岩山附近,故名天龙屯堡。走进天龙屯堡,简直就是进入了一个石头世界。墙是石头,路是石头,屋顶是石头,桥是石头。屯堡人把石头用到了极致。从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来看,很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为了更好地防止敌人入侵,聪明的屯堡人给自己建造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城堡内房屋与住户相连,巷道如网,四周有拱门,高耸的碉堡上开有不同方向的了望台,以便观察周围的动静。一有敌情,就传到十个,十个传到一百个,互相联系的人很快就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对抗敌对势力。可以说天龙屯堡是一个防御功能完善的建筑典范。
明朝的驻军使少数民族学习到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的发展和民族融合。明朝中后期,由于战乱和苛捐杂税,屯田制度逐渐衰落。清朝康熙年间,实行“还田还溪”制度,屯堡人从军户变成了普通百姓。
可以说,屯堡人的迁徙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即使过了几百年,他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自己的大明文化。这就是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