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中的纪晓岚和影视剧中的有什么不同?
比如铁牙铜牙的纪晓岚,已经成了一个系列,几个老演员看得津津有味,但他们真的以为纪晓岚能和小沈阳打得不亦乐乎。
在纪晓岚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资格与小沈阳作战。相反,在乾隆朝屡推文字狱的时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如履薄冰。
我的前半生
纪晓岚是沧州献县人。20岁时,他参加了河间州府考试,并在考试中成为一名秀才。三年后参加顺天乡试,考了第一名成为举人。
一等奖的获得者叫:谢园。如果你在北京举行的中考中得了第一名,那就叫汇源。然后宫廷考试得了第一名:状元,也就是传说中的“联众三元”。
然而,命运充满了意外和诡计。以第一元钱开创“三元”的纪晓岚在京战败。上中后不仅没考上“二本”,连排名都没进。直到六年后的考试,他才进入国子监,成为二甲第四,全国第七的庶吉士。
纪晓岚的前半生都在学习、考试和升职。一路平凡却顺利。凭着几十年的经验,靠庶吉士的身份混个高官不成问题。
直到他遇到了戴震。
第二,做一个伯乐
因为家里祖坟被地头蛇霸占,戴震在一纸诉状上打起了官司。可惜当时衙门的入口是朝南的,“没钱是进不来的。”于是成为被告的强人与县令勾结,准备陷害戴震。
戴震得到风声,带着他写了多年的作品,逃到北京躲避灾难。他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访了当时的学者钱大昕。双方谈了一天。钱认为戴是个天才,就把他介绍到北京文坛。
当时的京派文人包括秦、、等。如果你不认识这些人也没关系,因为他们中有纪晓岚。
史料没有详细说明和戴震谈了什么神仙话,只说后来带着戴震住进了自己的草堂,并请戴做儿子们的老师。
戴震在家中完成了《考据集注》,然后向嵇请教。因此,它被评价为“一个奇迹”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他没有闲钱,纪晓岚自掏腰包帮他印刷了这本书,并亲自作序推荐。
后来,纪晓岚推荐戴震进入四库文库,该文库编纂了《四库全书》。不要小看这个动作,因为那个地方是锤炼翰林的,而戴震只是个举人。
两人通过工作相互配合,认真整理祖先的典籍。戴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竭力撰写《孟子字义上解》,高举人性大旗,痛斥朱承理学的“存天理,除人欲”。“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也是时代的呐喊。
乾隆四十三年,一生坎坷的戴震病死。
第三,循序渐进难
在仕途之初,他的老师王有敦曾经教导他,张执掌朝廷二十四年,皇帝所有军政大事都要和他商量。有时,当张参加一个会议时,一场讨论持续了大半天。但是,谁也很难举例说明他有哪些好的想法,有哪些大政方针出自他之手。原因是他没有给自己写过任何笔记和回忆录。这就是张的为官之道:与其什么都说,不如沉默。
纪晓岚也在努力向前辈学习,但乾隆根本看不上文人,做什么事都左右为难。康雍两朝文字狱30余次,乾隆达到130次。与此同时,打击的对象也从文人阶层扩大到了下层的穷人,甚至江湖骗子、裁缝、和尚都在范围之内。在乾隆看来,社会上最危险的力量就是这些懂盲文的人。
在1781完成《四库全书》第一部的时候,纪晓岚已经被处罚了三次,罚款和辱骂更是不计其数。到1790,《四库全书》七部全部抄裱成书时,编者周永年已被记过50多次,另一个陆飞魁已被罚毁。
这背后是当时文人的艰苦生活环境。有一次,圣旨点名骂纪晓岚:“本部无用腐败,还不够。”
有一次,因为他试图为同事尹壮途说情,就呵斥道:大胆的纪昀,我给你带了四书,不过是为了提拔上级,存放起来罢了。我怎敢谈论国家大事!
看,在皇帝眼里,纪晓岚和那些杂耍演员没什么不同。
第四,真实的声音
终于,历尽艰辛,编著了《四库全书》。共分七部分,其中一部分有36078卷,73082万字。囊括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经典和历史的各种有价值的书籍。可以说,这是一套中国两千年来的思想、技能、知识的知识库。
令人惊讶的是,《四库全书》的主编纪晓岚晚年居然编著了一本书,收录了1000多个类似蒲松龄《聊斋志异——岳薇草堂笔记》的奇闻异事。他对这个游戏的热爱甚至超过了《四库全书》一生的成就。
这部不堪入目的作品让我们得以窥探他的内心。那种近乎随意、无厘头的随笔,是他真情实感的表达,是如履薄冰、真正自由心灵的表达。在漫无边际、漫不经心中,他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唐以前的儒家,句句实用;宋以后的儒学,一切都是空谈。
嘉庆十年正月初六,81岁的纪晓岚升任礼部官职,并被封为少保亲王,达到了人生的巅峰。38天后,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戴震今年已经去世28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