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战国时期内蒙古高原民族分布的描述,简要概括了这一历史时期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赵文化和中原其他诸侯国文化,即农耕文化,受游牧文化的影响更大,著名的历史例子是《骑射》。从这个角度看,游牧文化是这一历史时期北方草原文化中的主导文化。秦汉时期,中原政权和北方民族政权在文化上共存并相互影响。由于游牧经济的单一性,导致了对农副产品一定程度的依赖,北方民族的游牧文化也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内蒙古高原北部的游牧民族,活动和控制的区域比华夏族广得多,直到战国末期,秦、赵、燕国才向北扩张,占据了北方各族的大片土地,从而将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向北扩展。从文化影响来说,战国时期内蒙古高原中原的农耕文化不如北方的游牧文化有影响力。考古发掘还表明,内蒙古高原史前时期主要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生活在内蒙古高原的史前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主要是农业文化。与史前相反,战国时期,内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已经成为草原文化的主体。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战国时期,内蒙古高原已成为北方民族从事畜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的主要场所,并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历史时期农耕文化的游牧文化。到战国末期,中原燕赵秦三国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了劫掠政策,将内蒙古中南部和东部南部纳入中原政权的统治,历史时期的农业文化因素得以进入内蒙古高原。中原政权获得古代内蒙古部分地区的主权后,相继修建了长城。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及北方广大地区是匈奴、东湖等游牧民族,以畜牧业经济为主。长城以南的内蒙古主要居住着秦、赵、燕等郡县人,以农业经济为主。自战国时期有明确记载以来,这种中国古代普遍以长城为国家农牧业分界线的格局逐渐形成,到秦汉匈奴时期更加清晰。分别建立了具有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内涵的两个集团,并在长城沿线密切接触,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激烈碰撞交融。双方力量相互变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共同文化内涵的历史格局,彼此难以割舍和割裂。自战国燕赵秦以来,中原政权在内蒙古的统治措施之一就是设郡,首次将内蒙古部分地区纳入中原政权的统治范围,并在秦汉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对以后内蒙古各民族的统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和中原政权统治内蒙古高原部分地区的历史,都是古代内蒙古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构成来看,草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成为草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各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特点。历史事实证明,内蒙古高原自战国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繁衍的地方,也是多种文化碰撞交汇的重要区域。自战国以来,内蒙古高原上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和军事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奠定了内蒙古区域历史文化的独特基础。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使古代内蒙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并一直影响着内蒙古未来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活动共同创造了内蒙古高原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