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牛肉汤(牛杂肝)和羊肉汤(羊杂肝)是什么来历?
你喝汤了吗?“昨天晚上我出门的时候,一个老婆婆跟我打招呼。一句简单的问候,透露着老洛阳人的善良。
喝汤是典型的洛阳方言,也是豫西最正宗的民俗。洛阳传统汤,尤其是正餐;目前,喝汤早已超越了吃正餐的含义,是喝粥、牛肉汤、羊肉汤、丸子汤等汤类的总称。
沸腾香浓的汤,既是古人生活的享受,也是外地洛阳老乡最强烈的乡愁。
汤是为晚餐准备的。
洛阳的民俗学者和电视导演子涵说,洛阳方言中的喝汤原本是吃晚饭的意思。以前洛阳人穷,晚饭吃不下馒头。多为小米汤、米汤、面汤、黄面汤等粥类,故称汤。
时间久了,晚上喝粥成了洛阳人的生活习惯。做汤的时候,很多家庭都习惯在汤里加一些绿豆、黄豆等豆类,让汤更加鲜美可口。
——食物青黄的时候,晚上只能喝很稀的汤。一首老歌谣唱道:“早上瘦,中午有汤,碗底有月亮。”
至于吃晚饭,洛阳人有句话:“早上吃好,中午吃好,根本不吃。”在洛宁、金梦等地,汤可分为“咸米饭”和“甜米饭”。“咸饭”是指面条、炖菜、粥等加盐的饭菜;“香米饭”是指不加盐的“轻米饭”,如刘秀堂(洛阳地方小吃,麦片粥的一种)、萝卜粥、面汤、甜面叶等。
如今,在洛阳,年夜饭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一天中最隆重的“年夜饭”。很多家庭习惯炒几个菜,做一锅汤,买几个包子,围着饭桌坐着,边吃边聊。
早上豆腐汤,晚上丸子汤。
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洛阳民俗也在变化。比如洛阳人经常喝牛肉汤、羊肉汤、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等汤。以前叫“吃包子”,现在统称为“喝汤”。
老洛阳人有句口头禅:“早上豆腐汤,晚上丸子汤”,形象地说明了洛阳人的饮食习惯。
洛阳人喜欢喝牛肉汤、羊肉汤、豆腐汤、杂肝汤等。早上泡在饼、包子、锅盔里,吃到出汗;晚上喝一碗酸辣可口的丸子汤,不翻汤,好喝的汤,再放上薄如蝉翼的豆面丸子或者豆面饼,既养胃又舒服。
在洛阳,喝牛肉汤、羊肉汤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尤其是老城区和浐河的“老汤”,或浓或淡,风格各异,但都有一大批熟客。
老城人喝汤的咸度,就像一个围棋手的位置一样,可以看出一个人喝汤的“方式”。往往年纪越大,喝汤的时间越长,汤的味道越淡,而那些习惯喝“甜汤”(即不加盐)的人,才是最正宗的“饮者”。
我最喜欢的饮料是“头锅汤”
老洛阳人喝汤喜欢蹲在地上。以前洛阳汤馆经常座位不够,大部分人只能蹲着喝汤。时间久了,蹲下来喝汤其实成了古人的习惯。
清晨,一大群人蹲在汤馆门口,朋友们边吃边聊,成为古都清晨一道独特的风景。
洛阳人喜欢喝“第一锅汤”。洛阳民俗学者董形象地说:“七分喝汤(原味),八分油(水加多了就油味),九分水。”很多老洛阳人经常在鸡叫的时候在汤屋门口等着,为的就是喝上“头三碗”。
老洛阳人喝汤讲究“三美”,即“瘦肉、煎饼、肥汤”,缺一不可。但现代人生活好了,肚子里不再需要那么多油水,所以大多数人喝汤前都会要求店家盛“清汤”(没有大块油花的汤)。
很多食客进门喝汤,总会对店家喊“双椒”,店家马上就明白了。“双椒”是洛阳汤馆的行话,就是喜欢吃辣椒的人要求店家放双椒。
洛阳的牛肉汤、羊肉汤、杂肝汤和外地汤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们可以随意“加汤”。喝完一碗汤,想加多少就加多少,店家不收你钱。“加汤”的习俗体现了古都商人的热情。
洛阳人喜欢喝汤。
喝汤已经成为洛阳人挥之不去的习惯。洛阳人偶尔出去旅游一两周,最大的愿望就是早点回来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
在涧西、西工,很多人一大早就开车去金梦的产河东花坛、铁斜,来回一个多小时,就是为了喝上一碗正宗的牛肉汤、羊肉汤,日复一日地享用。
我市一家星级酒店的营养师认为,洛阳人喝的汤其实是最有营养的早餐。一是用牛羊的骨头熬汤,可以补钙;第二,汤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脂肪和水分;第三,汤里有葱,蒜苗,蔬菜。这三样东西是人体早上最需要的。
洛阳人为什么喜欢喝汤?子涵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在过去,罗阳人很穷,他们大多吃粗糙的馒头,如红薯面条和玉米粉。这种馒头如果放一夜,又厚又硬,像砖头一样,确实难以下咽,但粗糙的馒头用热汤软化,所以吃个软馒头就是热汤,不仅舒服,还开胃;二是物美价廉,像牛肉汤,刚开始卖8毛钱,现在只要一两元,大家都吃得起,也就乐于光顾。
董认为,洛阳气候比较干燥,人体需要补充大量水分。洛阳的各种汤都是地域气候的产物,所以能长期受到洛阳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