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

弃医从文。

有一次,在课前的幻灯展示中,鲁迅看到一个为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抓去斩首,而一群中国人却站在一旁看着[1]。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意识到精神麻木比身体虚弱更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惨命运,首先是改变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首先是文学艺术,于是鲁迅离开仙台医学院,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鲁迅的思想感情不仅当时的大多数日本人无法理解,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中也难以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几十本,他组织的文学杂志也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出版。计划生育的困难迫使鲁迅回国找工作。仙台的文章描述了这种经历。[4]

鲁迅-政府办公室

65438年至0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历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师,绍兴中学教师兼督学,绍兴师范学校(现绍兴文理学院)校长。1911年写了第一部小说《乡愁》(文言文)。

1912年,31岁的鲁迅被蔡元培邀请到民国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随政府迁至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1科科长。1918年,37岁的周树人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在中国《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文体写成的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65438+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65438年至0924年,鲁迅、周作人、钱、林语堂等人创办了一份周刊《语丝》。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参观故宫,北京安排鲁迅与泰戈尔见面并合影。当时国内对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于14年任民国公务员,衔级推荐,教育部为机关,社教部为单位(主任为夏曾佑),任1部主任(主任助理为自旋博士)。主要成就有:作为国家语言文字统一协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拼音方案(与马玉藻、朱希祖、徐守尚、钱道孙等共同提出并撰写了《统一读音,但改良反切,故双音简化字最合适》);与钱道孙、徐守尚两位科长合作设计中华民国国徽,并撰写《国务院国徽画法说明》(见《鲁迅全集》2005年版);并设计了当时北大的校徽,是“北大”二字的艺术字体;主管图书情报(图书情报)业务:主管史静图书馆(后为北京图书馆,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他被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张免职。因此,鲁迅向中华民国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依法可以复职,但他选择了离开政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