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相适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最近的考古发现,砚台有5000多年的历史,可以推至5500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史书记载,砚在汉代以前叫“砚”,汉代以后才改称“砚”。一、汉代的砚是随着文字出现后,文字的频繁交流和书写中其他工具(如墨、毛笔)的出现而形成的。197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砚墨,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书写砚和人造墨。砚台用鹅卵石打磨成圆饼状,无任何纹饰和雕刻,旁边有杵。墨锭质地粗糙,呈圆柱形,所以应该用杵来研究。砚的显著发展是在西汉时期。西汉砚台多为长方形砚台,配有精美的木盒或彩绘漆盒。此后,砚逐渐从实用的书写工具中脱颖而出,步入手工艺品的殿堂,玉砚、漆砚、陶砚应运而生,成为汉代人们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但此时的铜砚已不是铜砚,而是嵌在精美的铜砚盒中的砚台。东汉时期,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大多是圆的,三足的,有盖的,有的还伴有磨石。他们的工艺水平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装饰上采用通雕与浮雕相结合,三足及边、盖常刻动物图案,如云龙、鸽鸟等。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秦汉时期的砚台从质量到造型都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墨在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统一的三百多年间,瓷器大量出现,取代了昂贵的铜和漆器。圆三足青瓷砚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砚的主要品种。瓷砚在三国时开始流行。其形状一般为圆盘形,附三足,足一般为动物蹄形。三国以后,青瓷的制作增加了叠揉等新技法,用动物形象作为瓷器的造型特别流行。这一时期,除了青瓷砚,陶砚继续存在。与此同时,具有突出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北方雕花方砚开始出现。其中以北魏的石雕最为精美。三。隋唐时期的墨在隋唐时期,瓷砚更加流行。除了圆形三条腿的砚台,还有许多砚台。到了唐代,除了瓷砚之外,还出现了端砚、尉氏等著名的特种砚,红绫石、程妮也成为制作砚的材料。此时制砚技术发展迅速,诞生了中国四大名砚。典型的唐代砚是一种簸箕形砚,一端圆(或方)窄,一端扁而宽,开口如簸箕。砚底一端用脚支撑,有一脚、两脚、梯脚;又叫“凤凰”,因为长得像“凤凰”。红丝石在唐代曾经很有名,产于山东青州。它是丰富多彩和多样的。这时,人们开始研究优秀的石材。唐代大书法家刘公权在《论砚》中说:“青州为储砚之首,其次为江州。始后重末,易,临洮,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不及末,乃第二。”江州位于陕西省新绛县,是“程妮砚”的原产地。从收藏的角度来说,铜雀台和未央宫瓦砚在古言也是很有价值的藏品。还有一种从隋代继承下来的圆形多足碧雍砚。砚台下部连有许多圆足,足明显突出,一般有装饰。中唐以后,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从质地上看,有石砚、陶瓷砚、瓷砚、铜砚、铁砚、漆砚、玉砚,不仅品种多样,风格各异,而且制作和风格都比秦汉六朝时期更加精美。四、砚唐到宋元过渡时期——五代时间不长,但书房的文具受到朝廷的重视。南唐统治者李靖首次在漳州设置砚官,专门负责刻石、卷砚的制作,并为宫廷提供精品,大大提高了砚本身的地位。再加上桌椅的进一步普及,人们逐渐形成了伏案书写绘画的习惯,于是足尺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足尺台砚取而代之,砚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砚在宋代越来越受欢迎。这时,除青州红石、紫石、端州石、漳州石外,砚台的开采又先后开发了子洲金雀石、唐周紫石、苏州施乐石、邓州石、荣石石、泸州石、蔡州白石、东州棕石、太湖石、胡爱山石、明州石、唐歌石、澄州立亭石和石钟山石。
宋人对砚的颜色和质地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为一种追求。据史书记载,珍贵砚的固有颜色,使人越来越珍惜,越来越觉得神秘。宋代砚的形制趋于多样化,其风格一扫汉唐时期圆形三足、簸箕形砚的单一风格。从此砚一统天下,形制多样。端样、月样、桂样、荷叶样、古钱样、洋圆、蛤蟆样、琴样、碧永样、凤凰等词多达40种。端砚的风格还包括太史砚、兰亭砚、丰子砚、石渠砚、长方砚和杂砚。宋砚的轮廓古朴大方,实用典雅,以临摹砚为主要风格。所谓手抄,因其体积小而得名,用手抄砚底即可抓取。自宋代以来,“四大名砚”相继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宋代苏易简指出,产品有四十余种,其中青州红绫石第一,端州斧克山石第二,漳州卫龙石第三,甘肃洮河石第四。后来因为红绫石脉断了,取而代之的是程妮砚,所以从明代开始,“四大名砚”就变成了“端砚、佘艳、洮河砚、程妮砚”。宋代砚具有非常突出的文人气息。始于秦汉的砚铭,大多记载了年代、主人的姓名和身份、砚台的名称等等。唐宋时期的砚铭有文学性的,也有思想性的。如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在他的一款端砚背面镌刻碑文:“润比德笔法方绕,瑶池注千古天荒年,珍重好。”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收藏了多种砚台,对它们都有赞美之词,如“其色温润,其制简;为什么,石渠的秘阁;珍重总宜,书托。”又比如:“你以此为入道之道,你以此为进道之道,你会常常惊讶,你会常常想到你的财富,你会常常想到你的人生有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砚的评价和珍惜,还有自勉、自策或自嘲的意思。此时刻砚已蔚然成风,尤其是珍贵的砚台,成为鉴定宋砚台的重要依据。5.明清时期砚台制作和装饰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功能从实用变成了艺术,变成了文人收藏。在明代,端砚、碎砚和陶河石仍然是最有价值的砚台。此时,由于端石的开采从未停止,而尉氏石的开采规模又很小,陶河石又因水深而难取,因此端石的名声与日俱增,被提升为所有砚石之冠。明代成化年间,由于端氏水坑的发掘,发现了许多更为精美的砚台,如青花、火压、焦叶白、冰纹、鱼脑等。明代篆刻砚台,风格凝重厚重,图案简单,典雅精致。随性砚(异形砚)生动活泼,开创了文人砚雕追求神韵的先河。清代是砚台生产的辉煌时期。除了前代著名的砚料外,还有水晶、漆砂、玉石、象牙、玻璃(旧称“馈料”)等材料,有些是不能研磨的。清代的砚台讲究灵巧,又大又厚的非常少见。清代砚雕吸收了石雕、牙雕、木雕和漆雕的优点,图案多样,有花木、鸟兽、山川、日月、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名家书法、篆刻等。圆雕、深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凹版雕刻交替使用。到了清代,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砚材,比如康熙时期的松花江,是宫廷宠物。卢魁生的江南漆砂砚,体积较轻。由于砚雕技术的飞速发展,明清时期对砚的审美趣味越来越高,对砚的评价也越来越精致。墨由实用变为艺术欣赏和收藏对象,许多整理砚史、研究砚和砚雕艺术的著作相继问世,流传至今不下35种。如:明代曹昭的《论》、张的《墨论》、清代阿的《段曦墨史会参》、吴的《段曦墨史》、朱彝尊的《墨谈》、曹荣的《墨录》、怀玉的《墨林》、朱炼的《墨简史》、冀南的《墨余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