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木雕在木雕界的地位如何?

东阳木雕,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宋代工艺水平较高。与青田石雕、黄杨木雕并称浙江三雕。

东阳木雕作为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起源于中国木雕之乡浙江东阳。它有几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国宝。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美完整的东阳木雕保存在北京、苏州、杭州、安徽的故宫里。

传统东阳木雕以装饰雕刻为主,以平面浮雕为主,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雕、通空双面雕、锯空雕、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特点是层次丰富又不失平面装饰。同时,因其色泽淡雅,无深色油漆,完全保留了原木材的自然纹理,故称白木雕。

东阳木雕选材严格,一般用椴木、白桃木、樟木、银杏木等。此外,还可以选择松树、白杨、柏树、桃花心木、水曲柳、水杉、云杉、红豆杉和台湾松。

东阳木雕在明代逐渐成熟并声名远扬。当时主要用于制作罗汉、佛像以及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建筑的装饰。清朝乾隆年间,闻名全国的东阳木雕被广泛用于建造宫殿。当时挑选了很多工匠来雕刻宫灯、龙床、龙椅、案。后来逐渐开发出可用于民间雕刻花坛、箱、柜的家具产品;辛亥革命后,东阳木雕逐渐显示出商业性,工匠们将商人制作的木雕产品销往香港、美洲、南洋等地,逐渐形成了东阳木雕的鼎盛时期。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一度凋零,导致产品滞销,工匠无法生存;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逐步组织木雕艺人成立合作社,使这门手艺得以完整保存,不至于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