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羊皮筏子的由来和发展?

据史料记载,自汉唐以来,沿黄河从青海到山东一带长期使用木筏,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缺乏记载,很难确定甘肃木筏的历史。据王金定介绍,兰州的羊皮筏子自清朝光绪年间兴起。至少在320年前,兰州就广泛使用木筏过河,这种古老的手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黄河皮艇是中国黄河地区特有的皮艇,原名“皮船”,由牛羊皮制成,是世界著名的皮艇之一。羊皮做的羊皮筏子和牛皮做的牛皮筏子。俗话说“黄河九曲十八弯,木筏起来过江”,可见木筏与黄河的密切关系。

古代羊皮筏子主要用于青海、兰州、包头之间的长途水运,道路广阔。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有多壮观。

划着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称为“筏客”,技艺高超、水质良好的筏客也留下了许多流浪江湖的神奇传说。

黄河有几千公里长,平缓的地方很少,尤其是兰州下游的大峡和桑园峡。水流湍急,岩石崎岖。一不小心就会有翻船的危险,这就要靠筏上的乘客来控制了。现在,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羊皮筏子逐渐退出河道,大部分成为景区增加旅游收入的工具,成为游客体验和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的装饰品,早已脱离了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原本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性。

在这里,黄河上漂浮的羊皮筏子是最有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之一。

兰州是万里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沿着黄河南岸,开辟了一条东西长50多公里的滨河路,建成了中国唯一一条全市性的黄河风情线,被称为兰州的“外滩”。在这里,黄河上漂浮的羊皮筏子是最有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之一。

本来想了解一些至今仍作为原始交通工具使用的羊皮筏子,多方了解,最终未果。据说有些羊皮筏子还在一些很偏僻的地方作为私人交通工具使用,仔细追查估计还需要时间。

筏子工人说这些羊皮筏子大部分产自宁夏或青海,具体细节我不清楚。根据资料,黄河皮筏应该是先用兽皮做的。首先,你得给牛剥皮。杀完羊,要把头和后腿去掉,倒挂起来,从臀部剥,最后剥到脖子。牛羊的皮被剥掉了。

小木筏由十多个羊皮袋组成,便于短途运输。

剥完皮后,要把皮晒黑,变成“熟皮”。方法是:将带毛的皮放入水中浸泡,待其发酵,取出沥干,用刀刮毛,然后翻面。然后踩在上面让它变软。之后,将适量的清油和盐水注入皮肤,使其具有弹性和抗菌性。然后用细麻线把脖子和屁股连起来。一只前肢扎死,从另一只前肢充气,然后用活动扣固定。羊皮靠椽子嘴充气,牛皮特大。如果空气需求巨大,他们就用“火皮”充气。皮胎其实就是一个便携式风箱。

木筏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个羊皮袋拼成,长22米,宽7米。它前面有三个桨,每个桨由两个人控制。载重可达20-30吨。每天从兰州顺流而下200多公里,十一两天就能到达包头。这种木筏目前应该已经灭绝了。小木筏由十多个羊皮袋组成,便于短途运输。

兰州黄河旅游码头看到的羊皮筏子,大多由十二三张羊皮组成。游客坐在上面,由椽子操作。目前,黄河的水情没有以前那么险恶了。为了游客的安全,羊皮筏子只在相对较浅的水域行驶,所以乘坐筏子的感觉没有那么惊险。

坐在木筏上,看黄河水滚滚东流。

坐在木筏上,透过空空的羊皮轮胎,可以看到黄河水悠闲地流淌,伸手穿过木架子,就能接触到清凉的河水。更神奇的是,木筏随着水波摇摆,乘客却不会被水打湿,有点像“我自己坐,让他乘风破浪”。河面上一阵凉风习习,浑浊的黄河打着旋缓缓东去,河中央的小岛上芦苇摇曳,白塔壁立在河对岸的山上。看着“椽子”划着“压”、“抓”、“抬”等动作,听着他声嘶力竭地唱着几首颤抖的“花儿”……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黄河的独特魅力。

木筏浮力极佳,易于操作和控制,遇到乱流时速度如箭,直线下降时给人一种快感。长途漂流需要木筏。游客可以在木筏上行走,他们可以在黄河中漂流半天到两天,欣赏黄河上的壮丽景色。

木筏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有句话叫“水里的人坐木筏,水里的人坐木筏”,所以被淘汰了。但是羊皮筏子有节能环保,视野开阔的优点。乘坐羊皮筏子顺流而下观光也是一种难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