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古代的战车是什么时候兴盛的,什么时候衰落的,什么时候推出历史舞台的?

汉代是中国古代战车逐渐消亡的时期。汉初,战车还是重要的辅助兵种。比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以步兵为主,战车、骑兵为辅。楚汉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战车,文献中也经常出现“轻”“骑”等字眼,说明战车和骑兵都是军队中的主要机动力量。到汉景帝时,战车在平定与楚的叛乱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可以算是战车灭亡的最后推手。汉武帝为了远征匈奴,大规模发展骑兵,于是骑兵成为快马加鞭的主力,战车很快趋于消亡。汉武帝以后,军队使用的车辆主要用于运输粮草,也用于营防、野战,少数为将领所用。所以200年后的三国时期,并没有出现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此外,随着战车的消亡,车辆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战车和普通车辆的典型特征是单轴、双马或四马牵引。这需要更复杂的驾驶技术和对每匹马的良好控制。西汉中期,单轴逐渐被双轴取代。东汉末年,单轴驱动的两匹马或四匹马的古代战车基本不用,多用两轴一马的战车。这种车上一般有两个人,一个是司机,负责开车和看守,一个是武官或官员,负责指挥和战斗。双轴的发明是一种进步,它使骑马的技术更容易掌握,因为控制一匹马比控制二、四匹马容易得多,从而增强了车辆的稳定性。在大量的东汉画像石中,尤其是战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一轴二马的战车图像。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一定要用四马车呢?马不行吗?不是,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钢材的普及。

在商周和春秋时期,汽车的车轴和车轮都是木制的,摩擦阻力大,所以车辆需要的牵引力也更大,一匹马都很难拉,更别说跑得快了。因此,四匹马,甚至六匹马被广泛用于战车冲锋。战国时期,随着铁的普及,人们开始在车轴和轮毂之间加上金属环,也就是原来的金属轴瓦。套在车轴外面的叫“锤”,嵌在轮毂里的叫“锏”。木头和木头的接触变成了铁和铁,大大降低了摩擦系数。即使在现代工程技术中,铜等材料的滑动轴承也广泛应用于发动机等高速场所。当然,油膜粘度和流体动力的知识已经用在现代滑动轴承上,不再是简单的金属对金属的摩擦。在春秋战国时期,铜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材料,不像铁那么便宜。因此,人们不愿意用铜来制造滑动轴承,他们在可以冶炼生铁后很快就用在车轴上。再加上木工等其他技术的发展,车辆自重减轻,车轴可以更细。这自然减少了牵引所需的马匹数量,甚至减少到一匹。这时候单轴是不够的,只有在马的两侧架设两根轴来实现单马牵引。所以到了战国时期,双铁车开始出现。到了汉代,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双铁车成为主流。

相比较而言,西方导演在这些技术方面要老练得多。比如特洛伊的马车,轴在马脖子下面,通过一圈带子套在马脖子上。这叫颈部马具,容易压迫马的气管,所以奔驰的速度并不快,也远不如中国商周时期的马具先进。西方导演忠实地表现了他们外在的落后,其实是表现了他们内在的科学和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