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的两万多枚简牍揭示了汉长城的一个新功能。这是什么?
自秦始皇以来,几乎所有统治中原的朝代都要修建长城。众所周知,长城最初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而修建的。匈奴和中原王朝一直相爱相杀。他们时不时会南下骚扰边境,抢夺百姓的财物和粮食,边民苦不堪言。因此,统治者决定修建长城。有了长城,中原王朝就可以派兵到这里让匈奴闻风丧胆。然而,长城还有另一个功能——防止人们潜逃。
专家在研究敦煌竹简时发现,守烽火的汉军在防止自己的“亡人”逃向匈奴的同时,还要防止匈奴的入侵。这里的“死人”指的是逃跑的人,而“死人”逃跑的事件在竹简中已有多次记载。例如:“元四年五月,初破新月,东方候官敢言,愿移死者出入人间。”每当一座烽火台发现死人,就会在高处悬挂一条名为“红色手表”的长布条,告诉其他烽火台死者就在附近,请求支援。
匈奴的气候、环境、经济等各方面都不是中原可比的。为什么会有人想逃到这里?我们来看看“死者”都是些什么人。一是中原王朝犯了死罪,不得不逃亡的人。古代法律严格,尤其是汉代,刑法严苛。很多人犯了死罪后为了生存逃到匈奴。如敦煌竹简记载,汉高祖宣帝年间,牛延寿、高建等人私自伪造假币。被朝廷发现后,一伙人立即逃往边境。要知道,在古代,私自造币是要被砍头的。结果一批人逃到了匈奴,朝廷对他们毫无办法。匈奴虽然条件艰苦,生存艰难,但总比留在中原被斩首好。所以很多死刑犯冒着生命危险从边境逃到匈奴。
二是反抗朝廷但失败的人。每个朝代都有反对中央的人,试图自立为王,汉朝也不例外。由于刘邦实行异姓弑君政策,吕万和燕王臧察的儿子臧炎为了生存,不得不逃往匈奴寻求政治庇护。对于这些人来说,留在中原只有死路一条,或许还有机会逃到匈奴。
另外,也有少部分汉人主动逃到匈奴,因为汉朝的苛税徭役让他们喘不过气来,还不如在匈奴放牧,过上相对自由的生活。
不管是哪种“死人”,对汉朝的危害都不小。一旦他们成功逃往匈奴,将中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匈奴,如冶铁技术,无疑会增加匈奴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所以朝廷绝对不允许这些人成功逃往匈奴,所以一发现他们越境就下令长城上的烽火台追捕死者。在边境设立检查站。如果烽火台里的士兵没能及时发现“死者”,他们将受到惩罚。
“敦煌竹简”的发掘,让后人了解了长城的另一个功能,这可能就是考古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