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董卓的历史,从崛起到衰落。
桓末年,董卓以“六郡之好子为于”(《后汉书·董卓传》)。这六个县是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尚军和西和。这六郡都属于游牧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这里有很多勇敢的人。大家闺秀指的是非巫医,商人,技术工人。于是皇帝的卫士。这次经历是董卓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被选为表明董卓的能力和声誉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从此,董卓逐渐成为东汉中央政府的高级武官,而不是地方基层武官。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掌握了一支自己的精锐凉州兵。
董卓成为后不久,在洛阳得到中郎将张桓的推荐,回到凉州,与张桓一起参加了抗击羌人的战争。董卓、司马银端攻羌军,破之。杀羌首领,斩万余人。战后董卓“拜大夫,赐马九千”。董卓说,他虽然有指挥能力,但打仗还是要靠士卒,于是董卓把九千匹马全部给了百官。这一史实说明,董卓不仅善战,而且有统帅的风范。这也是董卓日后成为西凉军阀首领的重要原因。此后,董卓“数议胡强,前后百余战”。在此期间,董卓未能赢得黄巾起义,被免职。但董卓善于谋利,贿赂十名常侍。凉州战事再起,董卓再次被起用。东汉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需要董卓这样的人。董卓的存在确实巩固了凉州的防御,但由于董卓长期在凉州作战,在凉州的实力和声望超过了东汉政府,所以逐渐脱离了东汉政府的控制。
董卓全副武装。当然,东汉政府对他并不放心。董卓为了夺取兵权,两次来到洛阳。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用胡强威胁东汉政府,拒绝入京,甚至拒绝交出军队。在这种形势下,东汉政府想让黄福松武力除掉董卓,董卓在河东郡驻军,观察东汉政府的变化。最后东汉政府不敢进攻,可见董卓当时的军事形势还是相当强大的。
189年,大将军何进为太监召见前将军董卓进京。为了正确评价董卓入京后的所作所为,首先要了解东汉末年的情况。
东汉的一个特点就是地方豪强势力大。因为帮助刘秀得天下的大部分都是强人,他们的权力在得天下之后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作为开国皇帝,刘秀想要测量整个国家的土地,但他因为地方大亨的反对而放弃了,这显示了地方势力的强大。东汉末年,中央衰落,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东汉的官员都是从当地的名人中选出来的,这些人代表着当地的强大势力,所以皇帝基本上是被官僚搁置的。皇帝用宦官来维护中央政府对官僚集团的镇压。东汉末年的“党争”,表面上是名士与宦官的斗争。其实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强的斗争。
何进将军作为外戚,当然属于皇帝。他在皇帝和名人之间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他拉拢名士,杀宦官,希望维持东汉政府。他还希望得到西凉军阀董卓和并州军阀丁渊的支持,于是召他入京。董卓还没到洛阳,洛阳就出事了。何进是被宦官害死的,宦官是被以袁绍为代表的名士消灭的。至此,皇帝在与名士的斗争中彻底失败,所倚重的势力全军覆没。可以说东汉政府已经灭亡了。说东汉灭亡是因为董卓的存在是没有道理的。只是董卓在东汉只剩下一个空壳的时候接管了东汉政府,而董卓连这个空壳都没有碾碎。
正当东汉政权摇摇欲坠的时候,董卓率领西凉骑兵来到了都城洛阳。董卓刚到洛阳时,洛阳的武装力量主要有为黄巾在全国招募的军队、何苗将军(董卓刚的弟弟)的部队、吴孟巡抚丁渊率领的并州军和董卓的凉州军。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董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拢了洛阳的武装力量。董卓先是派其弟董敏诱使何苗的部下吴匡杀了何苗,何进和何苗的部队群龙无首,不料被董卓收编。然后董卓诱导吕布杀了丁原,扶植吕布为并州军阀的新首领,所以基本上投降了并州军。至此,全副武装的董卓成为京城唯一一个说话算数的人,自然接管了东汉政府。董卓的手段虽然有些卑鄙,但他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他的政治手腕和行动勇气。名流们被这种变化弄得措手不及,他们显然低估了董卓的能力。但是,名人的立场还是很明确的。都是反对董卓,后辈代表袁绍、袁术、曹操离开洛阳、京都谋求发展。
董卓上台后,废少帝立狄咸,可能是其声名狼藉的主要原因。其实当时控制东汉政府的人都不会把皇帝当回事。因为东汉政府就是一块烂木头,没有重生的可能。那时候不是伪君子就是书呆子,喊着振兴汉朝。董卓废邵立有充分的理由。为什么年轻的皇帝都是皇太后生的?狄咸生于王美人,由董太后抚养长大。董卓和董太后是远亲。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于水火不相容的董卓之手,皇太后拥有东汉摄政权。一方面,董卓为了自保,杀了何太后;另一方面,建立狄咸作为一个配偶是有道理的。董卓废邵,立,完全是形势使然,可以理解。
董卓执掌朝政后,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与名士的关系。他的做法类似刀锋,拉拢名人。他提拔的人和刀锋提拔的人差不多,但名人并不买账。本来他们就不肯接受中央的控制,现在是董卓控制了中央,他们就可以自立了。正是那些被董卓提拔到地方任职的名人,形成了反董卓的同盟军。双方的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盟军也没有动摇董卓的统治。但是董卓认为把政府放在敌人附近很危险,所以想把首都迁到长安,长安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但如果就这样走了,洛阳可能会成为反董势力西进的基地,所以他放火烧洛阳。虽然这样做很残忍,但战时因为战略原因烧城也很正常。
董卓迁都长安后,守住潼关,拥有潼关以西的地盘,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事实上,在凉州军与关东军的冲突中,凉州军一直处于优势。但董卓接受了京都的奢靡生活后,他似乎被腐蚀了。他不再是勇猛的凉州武士,也没有了年少时的雄心和气势。即便如此,关东军也拿他没办法。董卓的倒台是因为他没有协调好内部矛盾。董卓的军队主要分为两个派系:梁和何。凉州派包括李珏、郭汜、胡振、范蠡、张继等人,并州派主要包括吕布、张辽、李肃、杨奉等人。第二,董卓有个孤星叫辽东徐荣。
前面说过,董卓利用吕布杀了丁原,吞并了并州军。丁渊死后,吕布成了并州军的首领。董卓非常信任吕布,誓称父子,但并州与凉州兵关系十分紧张。并州军不会完全愿意被合并,但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凉州军号称必胜,根本不把并州军当回事,甚至对吕布也是如此。董卓派胡真为主将,吕布为副将,攻打孙坚。胡真扬言要杀了吕布,以整肃军纪。不管胡真会不会真的动手,他的严重挑衅必然会激起吕布乃至整个并州军队的仇恨。结果孙坚不战,董卓的军队因为内讧而崩溃。这么大的事董卓当然会知道,但他似乎没有采取措施缓和凉州军和并州军的矛盾。也许他找不到好办法。也许对于他们这样的战士来说,争论甚至打架都不是什么大事。过去都没事。然而吕布对凉州军的不满与日俱增。董卓是个直爽的人。他不会隐藏自己的好恶。有一次吕布让董卓不满的时候,董卓拿起一把匕首朝他扔去。吕布虽然不敢进攻,却怀恨在心。而且吕布和董卓的妃子有染,吕布更是感到不安。
东汉时,朝廷身居高位,却对董卓不满。比如司徒雷登王允等人就看到并利用了这种矛盾。王允利用自己和吕布同乡的关系拉拢吕布。目的很明显,他受到了阻碍。凉州军和并州军矛盾激化,吕布对董卓不满,忐忑不安。再加上王允的鼓动,吕布终于下定决心杀了董卓自立。王允和吕布利用凉州军主力在关东讨伐袁绍的机会,暗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并州军被凉州军赶到关东。吕布在曹操的打击下灭亡,张辽率领一部分并州军投降曹操。董卓死后凉州军没有统一指挥。关中的凉州军在不断的内耗中逐渐消亡,宛城的张绣部也向曹操投降。
史书和小说都喜欢夸大董卓的残暴。即使史书上写的都是事实,也不能简单否定董卓。如前所述,董卓废除邵丽建立狄咸是出于政治需要,烧毁洛阳是出于战略需要。至于劫掠百姓,不是西凉军,就是关东军,就是黄巾军都会干。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抢人是不人道的,但在三国这个战乱的时代却很常见。其实董卓被骂了一千多年,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主要是因为他是个失败者。董卓生在凉州,长在凉州,没读过什么书。董卓虽然是汉人,但性格上更像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但董卓这样的蛮族敢“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文人当然恨他,历史就是那些文人写的。同帝废,殷霍尊。蒙古铁蹄摧毁的城市和杀死的人,绝对比凉州军摧毁和杀死的多。但很少听到人们骂铁木真。如果董卓消灭了关东军,统一了中原,那么历史肯定会对他有不同的评价。那时候自然会有一大批学者为他唱赞歌。而且没有人会在意董卓的残暴行为。可惜董卓只是个勇士。他在政治斗争和勾心斗角方面比书生差太多,所以才会被王允和吕布除掉。对于一个失败者来说,即使他有成就,也会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