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巴渝风”是怎样的?

重庆位于四川省和湖北省之间的三峡西段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处。因为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称渝水。城市面积23113.95平方公里。重庆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行政管辖最广、人口最多的直辖市。

重庆是一座历史名城。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重庆地区,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在2-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重庆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11世纪,在巴立宗吉,以江州(今重庆)为政。

重庆夜景重庆古称江州,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周公。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滁州。公元581年,文帝改滁州为渝州,重庆简称“渝”。公元1189年,先封为恭王,后即位,夸口说是“双庆”,并提拔为重庆人,故名重庆,至今八百多年。1929重庆正式成立。从1937到1946,重庆成为民国时期的战时首都,所以重庆也被称为“三都之地”。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源于巴文化,是指巴人和巴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山水之间。受自然和险恶环境的影响,他们养成了顽强、顽强、勇猛的性格,所以巴人以勇猛善战著称。巴军在参加讨伐商(殷)战争时,总是唱着行军的歌谣,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正如古书所说的“吴王伐周,舞于宋前”。

古代巴人善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从“战舞”演变为巴渝舞,后来逐渐成为专门用于表演的宫廷舞蹈。巴渝舞是集体舞,浑厚有力,气势十足。在汉代,巴渝舞被列为宫廷宴会,并在宫廷庆典上表演。此后,巴渝舞不断演变,其分支有今人的“羽毛舞”、江南的“盾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川东的“踢踏舞”。

春秋战国时期,巴民歌也颇有名气。巴山调,又称支竹词,是民间创作和传唱的民歌,受其影响,文人纷纷效仿。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模仿民歌写了九首关于支竹的诗。其中有“柳绿江水平,我听阆江歌。东边日出西边雨,路上风和日丽。”自刘禹锡以来,支竹词开始成为一种与民歌并驾齐驱的诗歌形式,并保存在中国历代的诗歌总集中,可见巴山调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