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代的经商经验?

中国人经商历史悠久,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他们逐渐养成了中国商人“保守秘密”的经营策略,并将其概括为“做生意的黄金法则”。便宜的时候买,贵的时候卖。代表人物:白圭始祖白圭主张:“便宜就买,虽然贵;贵了就卖贵了,虽然已经贵了。”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机会,不失时机地买卖。生意的利润来自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时机到来,就要“猛冲猛打”,当机立断。魏文在等待的时候,中国人注重农耕,但白圭对时代的变化持乐观态度。收成好的时候,他买粮卖丝漆。当丝绸上市时,他买了大量的丝绸并出售谷物。

他曾说:“我在商业上足智多谋,如伊尹和姜太公;善于判断,如孙膑和吴起;善于执法,如商鞅。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他们的勇气不能果断,他们的善良不能选择得当,他们的固执不能坚持原则。所以,我不会教这种人向我学习管理之道。”

在这一段话中,把他把握便宜买贵卖时机的“守时”和“智慧”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商业原则和经验为后来的商人所称道。

他凭着自己的谋略,认真研究蓓蕾,连家都累了。薄利多销的代表人物:前冉时期伟大的商业理论家认为“贵则贱,贱则贵”。司马迁曾经说过,“贪三块钱买,便宜五块钱买”,也就是说,贪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薄利多销的商人可以获利50%。

据《李煜传》记载,有三个商人一起在市场上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家降价销售,买家很多。他们一年大赚一笔,而另外两家拒绝降价销售,导致利润远不如前者。

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亮,早年师从黄石公,白天卖剪刀给人,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个班。头等舱价格不变,中产阶级比原价少一便士,下层阶级少两便士。结果只花了半天时间,卖的剪刀比平时多了一倍,赚的钱比过去多了一倍,学习的时间也比过去多了。因此,有一句民间谚语:张亮卖剪刀,价格是一样的。知地制胜、择地生财的代表:范蠡的地形对作战非常重要。

做生意如打仗;商场如战场。

商人,比如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往往占据有利地形,最终赢得战争。范蠡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深知这一点。他从一个战略家的角度,认为陶笛是一个“天下诸侯皆王侯”的货物贸易的理想之地。所以他选择陶笛作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他成了富翁,“陶朱公”的美称获得了从古到今的美誉,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秦国灭赵国后,实行移民政策。当时很多人贿赂官员,拒绝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只有富商卓要求搬到更远的“文山下”。他看中了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居民经商热情,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成为众所周知的亿万富翁。“鸟择好树栖,商择良田”的观念被后来的商人所接受。

江苏扬州,地处南北枢纽,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物往来频繁。它肥沃的土地盛产茶叶、盐、丝绸和丝绸,许多商人成群结队而来。一度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此设商。大名鼎鼎的徽商就是从这里起步,称霸江湖,发展到可以媲美晋商,最终把持明清时期的中国十大商帮,成为“商界龙头”。

见好就收是赚钱的代表:勾践,春秋时期的越王;为亡国之耻,终日劳苦,得知吴国大旱,便买下吴国的粮食。第二年,吴国缺粮,人民生活贫困。饥民饥寒交迫,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吴。努力是有回报的。越王最终成为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越王勾践在这里立下了大功。他的财富不是财宝,而是国家和世界的霸权,是商人之道政治应用的成功范例。

《简毅志》载:宋朝时,临安城内发生火灾,“损毁鱼塘”。一个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着了火,但他不但不救火,反而拿银子引诱人出城买竹木瓦、苇椽等建筑材料。大火过后,一切都很匆忙,建筑材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这个时候,裴的商人趁机发了大财,赚了他们店铺价值的几十倍,也满足了市场和市民的需求。

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商人财富的源泉,也是商人必备的能力之一。雕红雕绿留下一个客户代表:浙商张文举《燕京杂记》载:“史静城店,总谈形势,雕红雕绿,绣金窗。”

有的店招牌挂得高高的,晚上家家门口都点着五颜六色的织锦灯笼。让街道看起来像白天。有的店铺陈列悬挂商品,推销字画,挂名人字画,附庸风雅。

为了升华店铺的品味,提高顾客的回头率。还有一些茶店、餐厅、酒店专门安排乐器、讲故事来招待客人。在宋代京杭浙商张文举的面馆里,顾客一进店坐下,服务员立即询问顾客需要什么,顾客“四面求证”,服务员“竭尽所能指挥顾客,不出差错”。经营者对豪华装修深有体会,体现了一个店铺的实力,所以店铺设计雕栏画栋,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尽可能迎合达官贵人、贵妇人“求雅”的消费心理。

在服务中,我微笑着和你打招呼,然后出去打瞌睡。这些毕恭毕敬的做法,高贵典雅的装饰,让很多顾客“坐拥春风”,“一见钟情”,从而留下来,再也不搭理他们。擅长长袖善舞、财大气粗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五误》说:“有一句俗言:‘长袖善舞,财大气粗好办事。“这里强调的是‘善’字。有了充足的资金,就要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为了盈利。只有资金和商品不断流通,利润才能滚滚而来,货币和商品流通,生意才会活。比如宋代的沈括说:六亿五千四百三十八+万元的本钱不上缴,就是“虽百岁十万”;如果贸易流通,周转加快,就是“百万美元”。

权谋生财的代表人物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理生之道也正,富者必用权谋。”

书中还列举了卖油的雍伯,卖桨的张,卖肉制品的浊。他们都是通过掌握一门技能和经营舶来品致富的。后来的“张小泉剪刀店”也是如此。清代山西太谷县的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粱长得茎高穗大,非常茂盛。然而,他觉得有些奇怪。他一看,断了几根,发现茎里有害虫。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粱。

当时大多数人都以为丰收在望,于是大量出售成年高粱。

结果高粱成熟时大多被害虫咬死,高粱歉收。然而,曹氏商人却从他们的无知中获利。居安思危的代表:石人的书上说:“居安思危,居安思危。”秦末的时候,石人有一个商人“偷工减料”,要求家人在生意做完之前不要喝酒,不要吃肉。

古人经商理财的记载中也有云:“经商要勤,不可懒,懒则废一切;花钱要节俭,不要奢侈,奢侈会耗尽你的钱财。”可见商人居安思危,勤奋是最好的。“注意安全,别忘了危险”。少一些快乐,多一些烦恼,会让商务人士进入一个更好的地方。择人而用,因势利导,以诚待人:道贤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商人,名叫道贤。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意雇佣头脑灵活的人做事。只有道专门用了这样的人,给了他们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大胆去做。这些员工工作非常努力和出色。

明代苏州有一家叫孙春阳的杂货铺,分南北货房、海货房、腊肉房、酱货房、蜡烛房。“卖票的从柜台上拿了一张票,送到各个房间,经理负责。

一天一个总结,一年一个大结。从明朝到清朝乾隆年间的200多年间,后代依然享受着他们的福利,没有一个叫定代的。“像苏州这种店铺多的地方,孙春阳的杂货铺生意能兴盛200多年,其成功的秘诀就是用人的诚意和严格的店规。贵州商人胡蓉奉命在江西经商50多年。因为待人坦诚,童心未泯,名声大噪,晚年罢课,回到家乡。有人要他“用很多钱出租他的名字”,他断然拒绝,说:“他要是老实,为什么叫他的名字?可见,“以诚为本”是中国人做生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