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擅长中国历史?
说起这种有着“三寸不烂之舌”的强人,后人往往津津乐道于乱世的英姿,甚至谈笑间力挽狂澜的潇洒魅力。但这一次,我们要说的是两个非常特殊的人:两个支撑起晚清近代中国耻辱时刻的“雄辩的强者”。说起这样的人物,很多近代史爱好者往往会想到自称“裱糊匠”的清末洋务运动强人。但是,下面提到的两个人,面对的只是比“裱糊匠”困难得多的“地狱困难”。第一位是曾长期担任驻美大使的吴·。21世纪初,中央电视台的一部中日影视剧中,来自中国的谈判代表吴跪在《马关条约》的谈判桌上痛哭流涕。不知道有多少观众哭了。但在晚清的真实历史中,吴的确经历了太多屈辱的时刻,但她是一个从不相信眼泪的人。High flyers,林肯法学院毕业生,年轻时在香港成名。他是一位有着“吴叔叔”美誉的大律师,向来以口才著称。在接受李鸿章的邀请,成为晚清外交的代表人物后,他那著名的口才找到了新的战场:在弱国无外交的谈判桌上,争一分是一分,对于正在挨打的近代中国来说,很难争取到国家利益。《马关条约》受辱后,他马上接受了更艰难的考验:成为驻美大使。当时的美国是“排华”气氛空前高涨的一年。再加上清朝屡败屡战,有很多丧权辱国的场面。当然,它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很容易被美国人当成软柿子。1897年,来自中国的官员张孟恒途经美国时,在纽约街头遭到美国武装分子袭击。傲慢的美国妇女和儿童在街上用石头和泥土砸张的脸。路边的美国警察呢?我不能一个一个地看他们。这种遭遇不仅限于张梦恒。中国官员在美国被羞辱甚至拘留。这在19年末20世纪初的美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甚至在1903,中国驻美使馆武官谭金勇因受辱美国警察,愤然跳海自杀。这是驻美大使吴居住的“虎穴”。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狼窝里,面对美国人的白眼和极其艰难的处境,吴仍然竭力为国家利益进行谈判。尤其是在美国,反华情绪高涨,中国留学生和商人在美国经常被骚扰和拘留。过去,中国大使能躲就躲。然而,吴多次面临困难。在给美国的笔记中,他也多次展示了自己的口才,痛斥美国“是一个文明国家,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它微妙的音符常常让美国哑口无言。因此,面对美国人的傲慢,吴也取得了许多外交上的胜利:1901年,被当局拒绝登陆的港生,在吴的交涉下获准入境。同年,被三藩市移民局野蛮驱逐的两名中国留学生也通过吴的努力成功获得了入学资格。其中之一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孔祥熙。这些事情,在百年后,看起来没什么稀奇的,但在当时,并不容易。与此同时,吴还走遍美国,发表各种文章和演讲,驳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歪曲。他在宾夕法尼亚州发表的著名演讲《论美国与东方的交流》一口气吸引了4000多名听众,现场掌声雷动。他幽默风趣的演讲不仅被当时美国各大媒体转载,还被写进了美国演讲学的各种教材。根据《纽约时报》的评价,吴的英语和汉语说得一样好。他拥有东方人所有的幽默和智慧,他能恰当地把这些翻译成美国话。“这么说,是个口才大师了。这样的吴也给了美国人很大的压力。在他担任美国特使期间,美国也不得不对中国做出各方面的让步。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对吴发出“恶评”:“他(吴)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中国佬,一旦他得逞,他会让我们都不得好死”。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年代,这样一个能让美国总统惊呼“不得好死”的牛逼人物,他的口才该有怎样的损伤?与晚清另一位词人吴相比,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悲剧性的记忆:杨儒。和吴一样,,杨儒也担任过驻美大使。汉军出身红旗,他还担任过出使俄国、奥地利、荷兰的使节。与年轻一代的吴相比,他是绝对的老将。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难也将这位“老将”推上了风口浪尖:庚子国难。义和团的一场国难,八国联军肆虐华北大地,“八国”之一的俄国更是独吞自由。俄国十七万大军横扫东北三省,一口气打到新民府(辽宁省新民县)。看到东北大地,他们就要被贪婪的北极熊咬了。本来就不堪重负的清政府已经没有还手之力,却祭出了新的大招:杨儒出任全权公使,赴彼得堡与俄国谈判。说实话,这个“大招”说是“谈判”,但在清朝,不需要兵,没有钱,手里也没有筹码。所谓的谈判似乎是在走过场。俄方也拟定了协议,就等杨茹过来签字了。但没有放弃的杨茹,用自己强大的口才开始了一场艰苦的博弈。杨儒首先抓住的是俄国的漏洞:俄国拟定的领土协议是在强行占领中国领土的情况下拟定的。于是谈判开始后,杨儒尖锐地问道:“如果俄国士兵在外面没有经过训练,不知贵国政府是否能对此有所作为。“一个“程序性问题”让俄罗斯代表哑口无言,不得不废了这个“协议”。在俄罗斯的刺刀面前,伟大的杨茹赢了第一局。但接下来的谈判异常艰难:深知杨儒厉害身手的俄国,炮制了一份新的协议,大谈清朝与俄国的“友谊”,但杨儒的一句话轻松戳破了盖子:俄国的东北协议,却“像对待英国一样对待印度”。两个月的拉锯战,当然不是几句犀利的反驳就能解决的。杨茹也尽力了。每次谈判,他都左右逢源,各种“拖延”战术一马当先,拖一拖又是一拖。现场记录的译者(未来巴黎和会的代表)顾维钧甚至痛苦地感叹:这些记录反映了我国历史上最悲惨、最屈辱的时代。那就是在这场耻辱的谈判中,在谈判桌上不断挨打的俄罗斯明明占据着强大的武装优势,却依然按照杨儒的要求对条款进行了“三驳三改”。1901年3月22日,愤怒的沙俄对杨儒百般欺凌,苦苦谈判的杨儒在谈判结束后回住处的路上不慎摔倒,从此患病。为了国家的利益,他真的是在用生命在战斗。他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两个月的硬撑为清朝赢得了外交斡旋的时间,形势突然对俄国不利,生怕利益受损的西方列强陆续介入。杨茹的病让俄罗斯成为众矢之的。1901年4月6日,俄罗斯终于发表声明,声称“暂时中止条约”。挣扎在俄国手下的东北三省,这块俄国已经到了嘴边的肥肉,奇迹般地被杨儒抢了回来。然而,杨儒已经用完了油和灯。1902,17年2月,杨茹在彼得堡因过度劳累去世。2008年4月8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东三省租界条约》,收回东三省主权。经历了屈辱的杨儒,在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以生命为代价创造了奇迹。奇迹的背后,也是在那个绝望的年代,多少不同身份和岗位,却从不放弃,为中国命运苦苦支撑的身影。他们可能生不逢时,他们可能经历过风风雨雨,他们可能壮志未酬,但他们真的尽力了。参考资料:
吴著《论清末吴对旅美华人的保护》和钟康默著《中俄谈判中的晚清外交官杨儒》特别声明:本文由网易这一媒体平台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网易只提供信息发布平台。(责任编辑:王寿彭_BNJ10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