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龙茶的问题
福建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因此,乌龙茶的起源与福建的茶叶生产有着历史关系。
首先,福建产茶的历史始于唐代。目前最早的依据见于陆羽《茶经》(780):“岭南、福州、建州、韶州、香洲。福州出生在福建省方山山阴县...经常获得,口感极佳。”建州即现在的建瓯县。
福建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茶经》出版之前。当时交通不便,茶叶很难传播到其他地方,除非发展了相当一段时间,有了数量。同时,鲁豫说“其味极佳”,这必须有长期积累的丰富加工经验。所以福建产茶的历史早在7世纪,也就是1300多年前的唐朝或唐朝以前。
至于乌龙茶的诞生,和其他茶一样,很难说是什么时候诞生的。但也不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而是源远流长。应该说是脱胎于历史上较早的茶,并从中演变而来。循着历史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武夷山自福建唐代制茶以来,一直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而面条乌龙茶是继武夷制茶法之后的创新。考察历史,关于武夷茶的记载如下:
唐朝元和年间的孙桥(806-820)写道:“此弟子为春雷所采,与水媾和,是建阳丹山(指武夷山)故里,月溪云龛之产物,慎不可贱用。”徐夤(894-898)写有《谢尚书·惠拉眠茶》诗:“武夷春暖月初满,采新芽献仙,飞喜鹊印成香蜡片,溪中唱猴乘木兰船,金槽磨沉香粉,冰棍轻含翠露烟,为送礼之最异。晚上煮北方山泉为宜。”可见武夷茶在当时是作为礼品使用的,并且提到了制糊和腌制面条的方法,可见武夷茶的种植时间早于这个时间。
宋代范仲淹(989-1052)写《斗茶之歌》:“春来东南,建西先微暖冰,江边名扬天下,自古种武夷仙。.....斗茶的味道淡而香。”苏轼(1037-1101年)品茶诗:“君不见,黍芽逐武夷溪,前有丁,后有蔡贾,争新宠,各有所图。这年头,拼货就是官茶。”说明武夷茶在宋代已经作为贡品使用。
元代大德六年(1320),在武夷第四曲流旁设御茶园,制饼五千块进贡。此时武夷茶已单独进贡,此后名声不断扩大。
明朝万历年间(1573),徐火伯写《茶经》:“山中茶不下百种,歌不下九首。他们以种茶为业,岁时产茶数十万斤,水上漂转,海中有武夷之名。宋元时期做的饺子少了一点味道,现在是福建第一。”由此,贡品量增加,崇安贡茶达到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2011公斤的四分之一。
清代石朝权(即阮文熙)写《武夷茶歌》:“景泰年间(1450-1456),茶叶长缺,后渐有岩茶,山中稍益。.....茶在那里等天气,最喜欢晴天北风吹,阴雨风南来,颜色减少。最近泡茶的方法重而明,芽的名称也不一样。比如梅斯芙兰辛,大概烤着就香了。”说明当时的武夷茶就像今天的乌龙茶制作方法中气候与品质的关系,以及自然的花香品质特征。1717、崇安县令卢延灿在《茶续》一书中引用了王草堂的茶论:“武夷茶...采摘后均匀地撒在竹篓里,放在有风的日子里,这叫晒干。一旦它的颜色是绿色的,它将被油炸和烘烤,杨的碎片只会蒸而不是油炸,而是用火烘烤。菠萝和龙井都是炒而不烤,所以它的颜色比较纯正。只有武夷煎烤同时进行。煮的时候是半青半红。绿色的是炸的,红色的是烤的。茶采了摊,鹿摊,越香越炒,也不晚。炒烤,再把老叶的枝干挑出来做一个颜色。”这些记载与现行乌龙茶制作方法和三红七绿品质的要求是一样的。1751年,董天公写《武夷山志》:“第一岩茶不十分细,...有自然的味道,色泽不红”,这和今天乌龙茶的采摘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茶汤不能红的要求是一模一样的。自元代至清代,武夷茶一直处于繁荣时期。《史记》中留下的珍贵记载表明,历史上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与武夷茶的制作技术密切相关。可以说,乌龙茶起源于16世纪的明代,盛行于清代。明代是我国制茶的时期,技术上有很多创新。一方面,将茶叶粉碎或与其他香料混合,以保持茶叶原有的形、色、香,将蒸青绿茶改为炒青绿茶,促进了乌龙茶等茶类的建立和发展。同时,闽南安溪在历史上培育繁殖了许多适合乌龙甘蔗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更早的相关历史文献,但并不能得出安溪没有机会创造乌龙茶的结论。
总之,福建南部和北部茶区对乌龙茶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向广东和台湾省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2.为什么市场需要乌龙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乌龙茶以其保健功能、迷人的香气和口感逐渐受到青睐。起初,它在日本引起了一场浪潮,每年有超过20,000公吨的乌龙茶被进口用于生产乌龙茶饮料。台湾省发展优质乌龙茶享誉国际,促进了乌龙茶产业的发展。
3.他们主要销往哪个国家?
产品销往美国等发达国家。
乌龙茶的作用和特点是什么?
1,防止蛀牙;2.消除对美容和健康有害的活性氧;3.每天喝1升乌龙茶可以改善皮肤过敏;4、喝乌龙茶可以减肥;5.抗肿瘤和抗衰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