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词是什么时候来的?

“中国”一词的由来

根据传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代黄河流域的先民自称“华夏”,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相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朝的孔英达:“中国也是中国”。从词义上来说,“华”字有美好的含义,“夏”字有宏大的含义。合在一起,确实是一个很美的词。“华夏”指的是中原的藩属,汉族的前身,所以“华夏”还是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的本义

华夏族人称自己的四个民族为蛮夷、夷、戎、狄,而自称“中华”。“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文献中,后来随着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六个概念:一是指首都(首都),如《诗经》注:“中国,首都也”。二是指天帝直接统治的地区。比如诸葛亮对孙权说:“如果能以吴越之民与中国抗衡,不如趁早收兵。”。三是指中原,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邀全国为华弟子”。四是指大陆和中国,如《史记·武帝》:“天下八大名山,蛮夷三,中国五”。第五,是指夏人居住的地区,如《论语》:“在夏,华也”。六指的是中国或汉族建立的国家,这个称谓经常出现在《史记》和《汉书》中。因此,自汉代以来,人们常把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时,自称“中国”。比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南朝称为“岛夷”。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中原,但仍自称“中国”,称北朝为“卢梭”,北魏为“芦伟”。再比如,宋朝、辽朝、北宋、金、南宋都自称“中国”,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第二,“中国”一词的地域概念的演变

“中国”一词所指的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大过程。《尚书》中出现“中国”时,只是西周时期人们用来称呼所居住的关中、河洛地区的名称。到了东周时期,周的所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中国”的含义延伸到黄河中下游,包括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领土的扩张,“中国”成为所有国家的称谓。自秦汉以来,不属于黄河流域而属于中原政权管辖范围内的地区称为“中国”,“中国”这一名称最终成为中国的通用名称。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成为一个专门术语,泛指我国所有的领土。

其实“中国”这个名称虽然有3000年的文字历史,但它只是一个地域概念。从夏商周到清末,没有一个朝代或政权以“中国”为官方国名。“中国”作为一个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称为中华民国(“中国”)。至此,“中国”这个名称成为带有现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中国”的概念完善并丰富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的别名

除了上面提到的“华夏”,中国还被称为“中华”、“九州”、“四海”、“神州”。“中国”原指黄河流域,“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裴注中。随着疆域的扩大,中原王朝管辖的所有地方统称为“中国”,泛指全国。唐代韩的诗说“中国去边城,外国云自岛来”,已将“中国”与“外国”相提并论。因此,“中国”也简称“中国”,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称为“华侨”。

“九州”这个名称起源于战国中期。当时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乱不断,人们渴望统一,于是萌生了瓜分中原的想法,于是就包括了冀、燕、清、徐、杨、荆、虞、梁、雍九州。其他古籍,如《尔雅迪什》、《李周纸坊》、《吕氏春秋游石兰》等,也记载了“九州”。虽然具体州名不同,但都记载了9个州。“周”正式成为行政区是在东汉时期。后世的州越分越细,管辖范围越小,但中心区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期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曾有“四海”之称,因周围有海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受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大九州”说。他认为“龚宇”九州只能算作一州,称为“池县神州”;同样大小的九个州,却只是一个被大海包围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 * *,有九个,组成了大九州;九州被大英县包围。所以“神舟”只占全球的81%。虽然后世的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假设,但“神州”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第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之名。

在古印度、希腊、罗马等国家,中国被尊称为Cina、薄和西奈。很多发达国家几乎都是用与其接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音译为:支那、支那、支那、希尼、斯年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词,或者认为来源于“丝”的读音,也有人认为来源于闽南语的“中国”或“茶”。

中国被俄国人称为“契丹”,显然另有出处。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势力强大,控制了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铁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当时刚刚在东欧平原崭露头角的俄罗斯人,第一次听说东方只有契丹,就把中国称为“契丹”,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