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导游介绍天津的历史
第一,天津的定居基地
12世纪初,蒙古骑兵翻越阴山,横扫中国北方。原本占据赵宋半壁江山的金朝岌岌可危。1213年,人荀(杜)成为唐玄宗,即位后立即向蒙古寻求投降。1214年春,成吉思汗的铁骑撤退了。不久,荀任命洪雁为总司令。《晋史》记载:左本名梁,初为武清都督,位本名李,初为流口镇都督。长期以来,以佐为为统帅,夺取副统帅,驻防支固村。”。这支古位于原三岔口东南岸狭长的三角地带,即天津狮子林桥西侧的玉皇阁一带,有时也叫小支古。
《金史》的记载说明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武清、流口、支固的地理关系和建置沿革。这一点非常重要。武清是一个古老的全州(老城区就是现在的武清县尚诚村),自汉代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水运和盐销之地。柳口镇是杨柳青,隶属静海(古东平舒,今静海县),很早就是集镇。支固原属武清、静海两县。久而久之,由于经济、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其重心移至支固。换句话说,因为当时天津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位置,派总司令领兵防守,在史书上还是第一次见到。同时,这种完全不同的变化表明,直沽已经成为今天天津的原始聚落。
天津人的“根”为什么要植根于志古?
近年来,考古专家发现,在战国时期,津南区巨各庄出现了双兽纹或虎纹砖、绳纹小砖和管瓦板等材料。北仓有2.26m*1.87m半地穴住宅;今天解放南路(大仁庄)有汉代的文物;军粮城还有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富的唐代遗址。同时,据宋代文献记载,天津的古泥、双港、小南河等地也有军事堤防。毫无疑问,这些地方可能是天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当然也可能有未被发现的地方)。但都没有成为天津市区的基点。究其原因,固然与西汉(汉书·苟)渤海“海漫”有关,更重要的是,支固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1.直沽,就在三汊河口,是海河的起点。海河由云贝、永定、大青、子牙、南云等河流组成,从北、西、北、西南、南汇聚而成。《水浒传》的经典叫做《鲁(顾?)河尾”,所以这个地方是内河和海口的咽喉,具有河港和海港的性质。二是本区河宽较窄,平均100米,而下方河宽逐渐变宽,海口300米至400米不等;水不深,方便当时人的活动。3.由于天津的土地形成和海河水系,支古的海拔在今天大沽的海平面七到八米之间,大部分地区只有两到四米高。优势地位显然有利于志古作为居住聚落。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里也是女真族故乡和食物来源的联系枢纽。设立驻军也是绝对必要的,于是志谷从此成为天津的聚居地。
在智谷,最开始只有一个渔堡。原来的居住区只有几个渔民和船夫,后来又来了一些女真和契丹的士兵,这就成了天津最初的人口构成。
河边住着两万个炉子。
洪雁保卫支固村几个月后,蒙古铁骑旋风般卷土重来,支固再次发生变化。首先是盐场的出现。汪芫E的《三汊谷建盐场碑文》说:“吴佳之秋(1234),三汊谷之地枯而无霜,滩阔而平,卤水涌出。”起初,包括高和谢在内的65,438+08户家庭被允许设立炉灶煮盐。很快,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师爷和商贩。经过两年的发展,设立了三叉沽和直沽两个盐使,当时天津市区出现了盐人。其次,元朝建立都城(今北京)后,粮食“全部退回江南”。(《元·苏伟·航海志》)。1282年尝试海运46000多石,第二年到达智谷(损失近4000石)。此后,航运业发展迅速。粮食从江南装上后,“船到知谷,即由水运官调遣”(元恭石台《奏定斋》)。为此,建立了“直沽海运米仓”,并在海河转弯处的直沽相继设立了“临清雨荷漕运所”和“收纳堂”,管理储运。到1329,已经达到350多万万石。不久,在直沽和直沽建立了两个“天妃灵慈宫”,这两个地方都与航运有关。这直接促进了天津的繁荣,正如汪芫·茂德所说:“吴栋转海出口粳米,一夜潮起聚千船。”(志谷)。海运还促进了海上贸易,包括北方的“去年吴人去延吉”(甄澄的《直沽之行》)。它将天津市区从三岔口一角向东扩展到直沽,经过马家口、三岔口、侯家,向西到达码头,这是当时天津沿海河道狭窄发展的基本条件。明王来在谈到天津的大气时曾说“万灶住沿江”(见《毛公去思碑》),这是一个很好的描述。为了保卫航运命脉,控制各河入海口,元朝还于1209年在直沽设置“楚家军守海口屯都督”,派兵守屯。支固于1316变更为海金镇。1349,这里成立了镇公所。元末还派了一个知道枢密院的重要官员买守海进镇。
志古——海津镇的特点是经济政治发展,使天津人口“军民久居”。半个吴歌”(傅园若金《智谷口》)。自然,这些从事盐利、水运、海防、河防的人,不得不依赖、生活在海河沿岸。
三吉北明城河路码头
明朝永乐二年(1404),建设防城,周长九里二分,位于前直沽西南。但这种城市规划的变化并没有影响沿江开发的特色。相反,由于天津卫城的经济功能,沿河地区,主要是西岸,更加繁荣,并延伸到海河的上下游。最初,天津卫的办公室大多设在城里,如南门西侧,东门后的左后卫和黄三庙后的右后卫。其他部门也是“文东无锡”住在市里。这只是政治统治的中心,经济的中心不在城市。即使是普通居民,像前人记载的那样,也大多不住在城里。市内甚至长期有五个大水坑,因为天津卫的主要功能还是水运。
《明史》记载:“永乐元年(1403),陈玄奉命担任都督兼巡抚,运粮四十九万余石...于是在智谷建百万仓”。此后运粮次数反复增加,仓库反复设置。但由于航运屡遭困难和损失,明朝廷从14115积极疏浚大运河,使浙江杭州至天津、童童的南北水道畅通。从1487开始,每年通过天津运输的粮食在400万石左右。芦盐也是从天津卫运到中原的。大运河的通航也带动了货物、物资和贸易的快速发展。《天津魏徵》说:“在城西北沿河一带,有旧杂粮店,商人贩粮百万,由京、童童资助。”明朝廷还承诺油轮装载20%的货物,方便商人在南方卖货。有一段时间,《百货时报·往事》(《明史·食货志》)在南运河(北门外)一带沸沸扬扬。人如云;成为当时天津的繁华中心。但由于航运停止,沿海河流停止向东发展,以至于直沽“天妃灵慈宫”的香火逐渐被城东门外的“天妃宫”所取代(清初改为“天后宫”)。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天津十集一城,城内五集逐渐衰落,东门、北门外河滨五集,但交易十分繁荣。其中,永丰位于南运河西大湾子张官屯。因沿海经济发展,集市贸易活跃,地名更名为永丰屯。
直到清朝,天津的经济活动一直是沿着河西岸及其附近进行的。商业行会比较集中的郭店街、鉴定街、深圳街、钞口(北大关)、岗店街、茶店口、肉市口、梁店街、左店街、鱼市、驴市都在这条线上。福建、广东的商人带进洋货,出现了两条洋货街,自然都是东、北门外的沿江。远离河边,虽是兵家必争之地,却依旧荒凉幽静。“津南地势低,林夏秋色,汪洋孤注一掷。”(查论的诗)。西门外是一座坟墓。故从拱南、拱北至马头东街(鉴定街),一路之上,但见“神坛珠翠来渤海,花鸟绕渭河(南运河);商贾争盐,女演员争酒宴歌”(崔旭《念唐诗草,金门》)。家后是著名的“卖金罐”。从元明到清末,天津市区沿江发展的一个显著现象是主要沿西岸发展。昔日河东之滨(不在今河东区,东门一江之隔)为明代苇田,清朝雍正后为“海河边山堆,河东满盐数里。”(盐业部门和盐商的活动仍在约旦河西岸)。河北(包括今河北区和南运河北东岸的红桥区)是东西两大窑洼,光绪初年窑洼还是不毛之地。”(《天津政治风俗史》)河北街在清代略显繁华,但只是一个服务于“河路商业”的社区。这是天津市区沿江开发的一个特点。
四一楼高枕海河鸭
1860后,根据《北京条约》,天津被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分为英法美德日租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加上俄国、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的租界,原有的租界一再扩大,天津成为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一样,根本不考虑天津市区的正当合理发展。他们从海上入侵,只是想把天津作为侵略的桥头堡,把商船和军舰引向天津。于是我看中了海河西岸的闸口、马家口、紫竹林、杏花村、梁家塬,还有闫硕、老龙头、支固、东岸。清同治五年(1866),天津人民曾发表《揭发棒子》,指责他们“沿河筑楼,拔旗放炮见义勇为”(进步日报5月9日1952)。从天津城下面看,海河沿岸几乎成了帝国主义洋行、仓库、码头,“到处是楼,几乎成了洋场”(《天津县志新记》)。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天津城的沿海河道更加狭窄;西海岸挤不下,他们就抢占东海岸,他们也会沿河扩张势力。19世纪初,天津诗人梅承东写过一首诗《马家口南向风光》:“城远寒,菜地不平;三秋的“芦絮地,柳暗花明”,不过是一片冷水,菜地,苇塘,颓柳。只是80年后,这一带变成了“街道宽平,房屋整齐”,“行人蚂蚁聚蜂棚,货物堆积如山”,“电线连成蛛网,路灯如星”(《天津杂记》)。市区的物理面貌变化太大了!为适应这种情况,1882年,因“从天津外院(海河起点)沿紫竹林主干道而下的浮桥”,修建了天津第一条官道。1888年,天津至唐山铁路建成。火车站原位于王道庄,后建于通往租界的旧铁桥附近(1927年,修建“万国桥”,即现在的解放桥)。1892,站址也改为老龙头。新建的道路和车站靠近海河。这吸引了经济活动的重心,并沿着河流从北向南显著移动。1900年,八国联军摧毁了天津大部分城区,拆除了城墙。南运河沿线的拱南、拱北街、郭店街、聚义街都是焦土(见刘梦阳《天津拳匪事故年谱》)。变化更大更深!“南门外望荒凉,水多。自庚子以来,外地人向东南角和海河东岸租地。葛楼酒楼走错地方了。”(天津政治风俗史)侯家、大观滨江经济繁荣一落千丈;并转移到与租界接壤的石楠地区。1903年,袁世凯在河北新建火车站(今北站)和金刚桥,开辟大井路新城区,企图经营北洋巢穴,但无法与帝国主义沿河建立的经济中心抗衡。20世纪20年代,国民饭店(1923)、浙江兴业银行(1925)、劝业场(1927)、钟会饭店(1928)相继在法租界天增里建成,形成大型商业建筑,天津市区出现了一种全新类型的建筑。
五个扭曲的“非”形建成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天津市区形成和变化的历史特点——沿江开发是由经济(盐业、漕运、渔业、对外贸易等)决定的。)和政治(驻军、卫生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原因。城区沿河无限发展,使得天津建成区的街道布局基本像一个扭曲的“非”字形:中间海河;南北向的道路又长又宽,东西向的道路大多不分短又窄的街道。如果想从北站到城南头的陈唐庄工业区,虽然距离远,但是方便;但如果要从河东新开的郭庄子街到西边的小西关,就困难多了,尽管直线路程并不比前者长!这种长期封建帝国主义统治形成的城市建设布局,对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城市,对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都是十分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