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上有哪些朝代?
恒河文化繁荣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600年,是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为梨俱吠陀时期,约为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000年。后期约为公元前1000 ~公元前600年。早期经典中很少提到家庭,社会还是部落的;后期,部落社会分裂为瓦尔纳的四个社会。四种瓦尔纳中,首陀罗是最下层,吠陀是中层,赫鲁晓夫和婆罗门是上层。
古印度(公元前600年-公元800年)的历史特点在于瓦尔纳制度的建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赠地制度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度的转化,佛教由盛转衰,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从吠陀时代结束(600年前)到莫杰托王国孔雀王朝,历时400多年的佛陀时期(6 ~ 2世纪前),是继印度河文化城繁荣之后的第二个城市繁荣时期。这期间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有墨界陀、甲尸、左萨罗、后记左罗、古鲁、普者罗、犍陀罗等。在这一时期的列强中,瓦尔纳的等级制度取代了部落制度。君主和战士成为Khshatriya,牧师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民和纳税人成为吠陀,服务于以上三个层次的劳动者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2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85年),莫杰托王国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是与佛陀同时代的比皮弥罗。在孔雀王朝,只有国王才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朝贡。国王的掌权标志着与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仍然掌握着孔雀王朝的大权。阿育王统治时期,古印度奴隶君主制的中央集权统治达到了顶峰。
外敌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孔雀王朝灭亡后,印度西北部有外敌入侵。首先,公元前2世纪初,中亚的夏季希腊人入侵印度西北部。然后就是其余人的入侵,塞尔维亚人和大月氏。其中最重要的是圭双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库朱拉·卡迪塞斯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越来越强大,入侵印度,消灭了印度境内的大夏残余。在颜高真和甘尼谢加统治时期,他们不断入侵印度,从西印度到恒河流域中部都被纳入了归爽帝国的版图。在Kaneshega的支持和保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在萨塔瓦哈纳时期(公元前65438年+000 ~公元200年),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融合了德干文化和北方文化。那里的国王首先将土地授予婆罗门,并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朝(320 ~ 540)时期,笈多王朝在鬼斧神工的废墟中崛起。建于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王权缩水,官职世袭。对外贸易正在萎缩。种姓的种类和贱民的名字增加了。偶像崇拜在寺庙中越来越普遍。当时文化灿烂。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罗的《沙恭达罗》手稿和更早的《往昔书》都是笈多王朝时期编纂的,还编纂了一些法书。在艺术方面,中国和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丰富多彩,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
杰日国王时期(606 ~ 647),杰日国王是古印度最后一位著名的皇帝。当时外贸不景气,缺钱。政权追随笈多,但更为分散。都城从华氏迁到了群女,也就是从一个外贸城市迁到了一个军政重地。日本国王死后,北印度表面上的统一宣告结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年~公元750年)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诸侯国,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构。最南端国家的历史开始于1世纪。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200年-公元300年;第二个时期是300 ~ 750年。
在中世纪的印度(750 ~ 1757),早在4 ~ 5世纪(笈多王朝),印度教就以新婆罗门教的形式从地方政府发展到部落地区,同化部落居民。到8世纪,印度几个重要地区的部落同化过程基本完成。印度教寺庙在土地、商业和金融方面实力雄厚。公元8世纪,商羯罗(788 ~ 820)创立了吠檀多哲学,恢复了佛教之前对梵天的信仰。各种有神论教派由此衍生。信湿婆的是湿婆教,信毗湿奴教,合称印度教。印度教修道院是训练婆罗门种姓儿童的最高机构。印度教不仅是中世纪的宗教,也是地区王国的政治经济支柱。梵语作为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在中世纪仍然没有灭绝。地方语言和文字在人们中间流行起来。地域语言代代相传,成为现代以语言划分行政区域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