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说书人是谁?

北方评书成熟于明代。此后,评书的发展出现了四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明末清初。当时有很多著名的说书人,刘敬亭是其中的佼佼者。关于他的身世,沈龙祥的《刘敬亭传》载有云:

“敬亭名逢春,字敬亭,号更麻,人称柳麻子。本名曹,也是台州曹家庄人。巩俐三年前才在泰州开始他的政府,并逮捕了当地的不法分子。长官回应每年春天,那时他十七八岁,一只调皮的小耳朵。轻率地开始一个政府就是找死。仆人云泰兴闷闷不乐了半天,走了。周游宁国,醉倒在敬亭山下,垂柳拂身,于是大方地说:‘我现在姓刘一,可以叫敬亭吗?’所以名遇春,数尊亭。偶尔听到城里玩的话,感觉还不错。我需要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所以我会说。"

这里的“讲故事”其实就是讲故事,所以刘敬亭后来被称为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跟莫后光学的,还挺正宗的。擅长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忠义传》、《岳传》等。,而且他的技术很优秀,很齐全。周蓉《春酒堂文集·七刘敬亭列传》云:“桂思借玉山敬亭,听其数说。只见汉、唐、宋鹗、周鹗,刀枪戟,锣鼓喧天,头骨模糊,围着座位和墙壁乱蹦乱跳。

在观众面前,但见说书人,而非说书人,正如莫后光所说:“若听者见之;事实上如果有人死亡。“讲故事到了这种境界,就是高超了。

敬亭之后,虽没有敬亭,但有他栽培的桃李,其中要提到著名的说书人王红星。据传,王红星之后,有所谓“三臣、五明、九毛、十八魁”。

第二次高潮是在清末民初。代表人物是被称为评书大王的双厚平。

双厚平,生年不详,卒于1926,满族,艺名双文星。它与戏王谭鑫培、鼓王刘宝全并称“三绝”。

双后平所的书目很多,其中以隋唐水浒、神仙表、济公传等最好。他的艺术风格细腻、滑稽、古怪、生动,最擅长刻画细节,在细微处展现魔力。尤其擅长刻画人物。他说《隋唐演义》,说秦琼被发配北平,遇到了姑姑,把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落泪。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有深厚的艺术功底。

第三个高潮,30 ~ 40年。代表人物有王杰魁、连阔如、陈士和等。

王杰魁(1874 ~ 1960)少年时代开始在北京讲评书,逐渐有了名气。他最好的参考书目是《猫王》。如果说评书艺术风格的特点是细腻,那么王杰魁就是细致,一丝不苟。他讲起书来很慢,像是在拉长声音,表情很有艺术感。他还善于运用“换口”,用不同的方言刻画人物。

连阔如(1902 ~ 1971),满族,早年随李学习西汉,后随张学习东流。抗日战争前,他被称为东汉。三邀姚期,马武大吵杂的武场,昆明之战最精彩。他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尤其是京剧的表演技巧,丰富了评书的表现力。他在说话、做事和演奏方面独树一帜,尤其擅长模仿马润和马嘶。

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时,出现了一批技艺精湛、脍炙人口的说书人,如陈寅恪、袁阔成、李欣、蒋存瑞、田连元等。他们各有各的特点。陈寅恪表演细腻,栩栩如生,尤其善于运用典故。李欣的艺术功底深厚,他的表演细腻平和,而袁阔成则活泼幽默。

评书艺术在“文革”中被抢,中断了十年。粉碎“四人帮”后,刘兰芳的《岳飞传》一炮而红,数十家电台竞相播出,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岳飞热。刘兰芳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言流畅,气势浑厚,富于情感和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