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历史演变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源头,周秦开始经济开发,260年(三国时期)设立东安郡,距今已有1750多年的历史。

先秦时代

夏商时期,泉州属扬州。

西周时为福建七省之地。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属闽越。

秦汉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闽中设郡,春地归之,闽越族酋长一无所得。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其为闽越王,泉地属闽越国。

元初二年(前85年),由于逃谷不迁的闽越人大量繁殖,建立叶县,即现在的福州,属会稽县。

春天的土地属于它。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会稽以南一姓改为建安郡,并分析建安郡后官郡位于东安郡,郡治现南安丰州,为地方郡治之始。

辖泉州(今德化县属后关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西晋东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分析建安郡位于晋安县。

东安县改为晋安县,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县名现为凤洲镇。

西晋永嘉五年(365,438+065,438+0),中原爆发战争,衣冠士族南渡入福建,沿古南安河两岸而居,改南安河为晋江。

南北朝

梁(502 ~ 519),分析晋安县位于南安县,隶属晋安、陇西、水蓝三县;县城位于晋安(今南安丰州)。

泉帝属南安县晋安县。

陈永定元年(557),在晋安县设周敏(今抚州),辖晋安县、建安县、南安县。

天嘉六年(565),福建停,他仍调任东扬州。

陈光达二年(568),在晋安县设凤州(今抚州),属南安县。

莆田县位于南安,隶属凤州南安县(今泉州)。

隋朝

开九年(589),州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凤州改为泉州(今福州),南安县废,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泉州”这个名字。

大业二年(606),全州改为周敏,南安县改为周敏。

大业三年(607),废州政,改福建为建安郡。现在全州(德化县隶属南安县)隶属南安县。

唐朝

唐太宗继位后,大幅度地将郡县合并为省,并根据山川和地理区域的情况,将全国分为十路。

福建属岭南道,辖丰州(今泉州)、泉州(今福州)、建州(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凤州设南安旧县,治州在今南安凤州;莆田县位于南安,属于丰州。

丰州领南安、莆田、陇西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凤州,南安、莆田、陇西三县并入泉州(今福州)。

黑圣元年(684),分析泉州(今福州)的南安、莆田、陇西三县,位于武荣州,州即今南安凤州。

不久,武荣州被废,三郡仍属泉州。

699年,在莆田县西部建立清苑县(今仙游县)。

九世元年(700年),在全州鲤城设立吴荣府,辖南安、莆田、陇西、清苑四县。

在我正式访问之前,我把南街变成了一座城市,并开始在唐城的土地上建造一座城市。

景云二年(711),吴荣府改名全州,隶属周敏都督府。

泉州的建立从此开始。

莆田、清远两县归泉州管辖。

开元六年(718),泉州刺史冯仁之,以州治无县。请分析一下,晋江县位于南安县东南部。

至此,泉州下辖南安、莆田、龙溪、清远、晋江。

天宝元年(742年),唐朝廷改州为县,泉州改称清苑县,隶属岭南道,统领南安、莆田、仙游(清苑县因县名相同改称仙游县)、晋江。清苑县23806户160295人,为中州。

甘源元年(758),清苑县恢复为全州。

贞元十九年(803)、长庆二年(822)、咸通五年(864),南安县的大同场(今同安县)、小西场(今安溪县)相继分析。

贞元简(785 ~ 804),永泰县(今德化)归义乡析。

元和年间(806 ~ 820),泉州有35571户,23.84万人,由中州升为商州。

大中十一年(857),在泉州设立嘉禾里(今厦门)。

五代

晋末天府四年(939),大同升为同安郡。至此,泉州计有六郡。

开船二年(945年)正月,尹达改名福建,全州划归之;九月,泉州属南塘。

南唐时,任晋江王。

后汉干佑二年九四九年,南唐将泉州提升为清源军(今泉州、莆田),统领周楠(漳州)。

同年,德化划归清原军,增加了隶属尤溪的昌平、金城乡。

后周咸德二年(955),小西场升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北宋时福建叫福建道,行政区划为府、建、泉、张、汀、南涧六国,邵武、兴化两军。

南渡后,建州升为建宁府。

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两军,同级共有八个行政机构,故称“八闽”,辖四十二郡。

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吴越被宋朝灭。至此,泉州、漳州正式划归宋朝,整个福建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六年(981):晋江县东北16年惠安县分析。

至此,泉州已领先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七县。

削莆田县、仙游县为兴化军。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三)。

太平兴国八年(983),福建脱离浙西南路,单独设置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泉州划归福建道。

宣和三年(1121),清溪县更名为安溪县。

至此,泉州下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五县。

澎湖在宋代正式划归泉州,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言元年(1127)七月,福建(泉州)升市船公司,还转运使。

建言二年五月(1128),福建(泉州)迁址,促进公司。

建言三年十二月(1129),南外完颜政师由镇江迁至全州。

绍兴二年(1132),福建升茶盐官,领福建船政。

十月,迁居泉州。

大道七年(1171),王大有,全州周知,在澎湖建宅二百间,派水军长期驻守,编台省户籍。

大道八年(1172),维沙雅人再次设立水坳村(官方称永宁村),并派驻60名水军作为防御。

嘉定年间,振德秀智得知泉州整修,增加水军50人,在永宁石湖新建军宅50间,额定兵325人。

惜春十三年(1186),林宝村设在泉州南部,法石村设在泉州东部,于是分兵把守。

嘉定十一年(1218),在晋江县围头坳设宝盖村,从林宝调120兵镇守,以控制建平,清除石寨,加强海防。

淳祐年间(1241~1252),全州户籍人口增至255758人和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商州上升至纣王。

元朝

元十四年(1277),在全州设宣慰司,领导征南元帅府。

元十四年(1277),袁婷在全州设置市舶司。

至元十五年(1278),福建全境进入园洲境内。

泉州升任泉州道总经办,领南安、晋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县。泉州是福建的一个省,福州是省。

至元二十一年(1284)二月,泉州复建。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省并入江淮省。

至元二十九年,复建福建省。

元朝27年左右,澎湖设巡检司,辖澎湖、台湾省等岛,属泉州路同安县。

当时澎湖列岛居民1600余人,贸易达到十船之龄,故称“泉州外服”。

大德元年(1297),为谋求琉球(今台湾省)之地,改福建省为福建省平海省,后迁至泉州统辖各州。

大德三年二月,在福建宣威设元帅府,迁至福州。

燕畴七年(1320),泉州设盐转运司,直属户部,专门办理盐货,审批盐商引进物品。

郑铮十六年(1356),撤销福建路,设立福建省,这是福建建省的开始。

明亮的

洪武元年(1368),泉州任命都指挥使部,率领左、右、中、前、后五千府,全部调往福建。

这是明代泉州设立的第一批海防军驻地。

洪武二年(1369),福建省内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

改泉州路为泉州府,划归福建省。泉州仍领先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县。

洪武三年(1370),明朝在泉州设立福建船政署,管理与琉球(今台湾省)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正月,福建(泉州)船务公司停工,严禁出海,以防倭寇。

泉州官方海外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取消省机构,各省设立三个“部”,分别掌管行政、司法、军政大权,直属中央。

外交部领导政府、州和郡。

福建中书省改为福建承宣书记,泉州府调走。

洪武十七年(1384),明朝廷实行防倭封海政策,取消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廷命周德兴、夏侯、姜分赴福建沿海的傅、兴、张、全等地进行海防。

永宁村改永宁卫,设金门于梧州,守千户。此外,还在尚锋、浦田、官岙、陈坑、烈屿、祥芝等地设立巡检司,驻兵防备倭寇。

祥芝的巡检司还建了城,一周150尺,高20尺,有六个店铺,南北两个门。

开始建设厦门城。

洪武三十一年,泉州沿海设永宁卫、福泉、崇武、中佐、金门、高埔五个驻防所,45个巡检司,16个驻防所,加强海防。

干净的

清朝承袭明朝,泉州府是福建八府之一。

雍正十二年(1734),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管辖。

全州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清朝设立涌泉甬道,辖泉州府、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府、兴化府厦门。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元年(1912),废弃州府,在富县设置道路。

泉州一开始属于厦门路,后来到了南路。

民国三年(1914),清废清,设兴泉永道(泉州),划归泉州府、永春直隶府、兴化府所辖各县。

思明府改名厦门路,厦门设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分区军官驻金门。

民国16年(1927)道路废弃,设立行政督察署。泉州被定为行政督察第四办事处,辖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门。

民国二十二年(1933),福建革命后设立兴泉省,辖泉州、莆田,设泉州为省,不久废止,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署,但所辖县不变,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1949年9月泉州解放(金门除外),9月9日设立福建省第五行政监督区,辖晋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金门(待统一)。

同年65438+二月,德化县归之。

1950年3月,改称泉州行政督察署,德化划归永安地区;9月改为锦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行政区划不变。德化5438年6月+10月回归。

1951年1月,指定晋江县及其郊区为泉州市。

1955年3月,改为锦江区专员公署。

1956年5月,福清、平潭、永泰、大田划为晋江特区。

1958年,同安县划归厦门。

1959年八月,福清、平潭、永泰归福州。

1963年4月,大田回到三明。

1968年9月,锦江区专员公署撤销,成立锦江区革命委员会。

6月1970,莆田、仙游归莆田地区,同安县也归晋江地区。

1971年6月,更名为锦江区革命委员会。

1973年6月,同安郡归还厦门市。

1983年4月,撤销莆田地区,莆田、仙游两县调回晋江地区。9月,莆田、仙游从晋江地区转出,设立莆田市。

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