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环境污染的例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关中建了近300座宫殿,关外建了400座。咸阳方圆方圆200里之内,宫殿多达270座,谣传蜀山树木全被砍伐(夸张写法)。六王毕,四海为一,蜀山正气,阿芳出。
群星闪耀,化妆镜也开着;绿云点破,梳萧欢也;营养流油腻,肥水弃之;烟斜雾蒙蒙,椒兰也烧。
杜牧《阿房宫赋》史书中最早的沙尘暴:
成帝开国元年四月的丑夜,西北如火。早晨,风从西北方向刮来,云是红黄相间的,把整个世界都挡住了,日夜降落的人身上也沾满了黄土尘土。
《韩曙》卷二十七《五行之上》北京历史悠久的雾霾;
元(1329)二年三月《雨土,阴霾》《天昏地暗难见日,路人掩面》
元六年(1340)腊月,“大部分雾锁,多日不见太阳,所有的门都藏在风岚里。”“风霾笼罩京城数日,皇上恐天怒人怨。他派礼部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走风霾。”
元朝历史
明成化四年(1468)初春,“这一年,自春夏以来,天气又冷又惨,风多雾又阴。”“这一两天,黄雾遮住了太阳,没日没夜的看星星和太阳。”美国进口普维信天通。
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四月,“大风狂刮数日,尘雾遮天”。
成化二十一年(1485)“正月末,京城阴云密布,从早到晚散。”“过了三天,雾霾又开始起来,五天不散,导致运粮不畅,史静官仓告急。”
弘治十年(1497)“去年冬天京城没下雪,今年春天刮风多云”。“西直门外雾霾灰尘堆积,路人难见。官军半掩城门掩尘。”
万历十一年(1583),“心有正月,京师有烟霞。闰二月,京城有霾,四月,大学者张四维曰:‘霾陡,黄沙遮天。’”“我已经五天没看到西山了。饿了的人进城乞讨,庙里的好心人给。"
明宪宗实录
康熙六十年(1721)“今(考)刊,黄雾遮,岚沙遮日。这么大的风,单子会受损的。”
嘉庆十五年(1810)“京城入腊月后,不时有雾、霾升起,宛平、大兴皆报。”“琼岛(今北海)多雾,封闭,难以见真。景山公园隐于风雨中,宫人隐于寺中,有时而访。”
咸丰六年(1856)“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朦朦胧胧时,京师在昌平、宛平。”
清史草稿
有研究认为,北京三面环山,自西北向东南形成“北京湾”,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处于开阔平原。大气容易形成逆温层,且无风,气象条件极其稳定,雾和风霾最容易集结;元朝以前,北京没有大规模的城市,地广人稀,雾霾天气比较少。明朝以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建筑数量增加,空气流动速度降低,雾霾出现的概率也相应增加[1]。
参考资料:
[1]古代北京雾霾灾害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