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直到东汉时期,孔子才被正式视为国家的公神,地位与国神平起平坐。唐朝的时候,每个县都被勒令修建寺庙供奉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十五两次小祭。

起初,大祭由学术官员主持,后来由地方官员主持。唐朝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孔子的封号也越来越多。到了清代,孔子的祭祀一度成为与神、国祖神同级别的“大祭祀”。这种荣誉除了老子只有孔子。

孔子的仁学体现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礼学体现的是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秩序和制度社会是建立文明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大同”和“小康”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愿景和目标,也激励了进步的思想家和改革者,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孔子受老子教育,带领部分弟子环游世界十四年。晚年修《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相传他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和他们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语录、思想记录下来,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视为“天之圣人”、“天之木铎”。他是当时社会上学识最渊博的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子之圣,至圣,至圣之师,王选之大师,万世之师。

他的儒学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仪式”一度成为与中国祖先崇拜同级别的“大祭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