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块石头文化纪念碑属于哪里?
第一块石头文化纪念碑
绥德东汉画像石发掘以来,在新闻、哲学、历史考古、艺术、民俗等方面引起热烈反响。她已成为研究汉代社会,尤其是陕北黄土高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的极其珍贵的活化石。
绥德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无定河、大理河贯穿全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耕和放牧。华夏人文先民看中了这块宝地,在这里定居,刀耕火种,畜牧纺织,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以及黄帝、颛顼、舜等中华民族杰出领袖的不朽功绩。《山海经》中记载了黄帝在舒舒处死0,统一中原的故事。据民间传说,舜和他的姐妹们最早来到绥化文明,亲自教黎族人种畜牧。绥德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绥德成为奴隶王国的重要领地,青铜文化哺育了这片土地。秦汉时期,绥德成为皇家北大门。这些丰富的人文地理和厚重的历史积淀,为汉画像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创作平台。
绥德北接河套,南接关中,东临山西,西接宁夏、甘肃,黄河、无定河、大理河网哺育了这片土地,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汉胡多民族常年在此拉锯战,匈奴等异族严重威胁秦汉北大门的安全。为了保持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政府在国内实行了租界政策,加紧发展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然后集中兵力和物力对付外敌侵略。汉朝运用灵活有效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技巧,对胡人进行反叛、征服、平定和议和,逐渐由弱势转为相持,由防守转为进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多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为绥德汉画像石的出现奠定了可靠的社会基础。
陕北黄土高原被北方的草原文化和南方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同化。黄土高原腹地的绥德,是一片富饶的土地。由于地处偏远,勤劳智慧的人们坚持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和风俗观念。淳朴忠厚的人们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弘扬着纯正的母亲文化和母亲文化。虽然绥德东汉画像石的内容包括草原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但黄土文化始终是东汉画像石的主导内容。东汉画像石中的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被纳入黄土文化的模式,成为黄土文化的补充和衬托。东汉绥德画像石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风格。中华民族母文化、母文化孕育了汉画像石,东汉画像石为母文化、母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绥德是宁蒙的交通枢纽,黄土高原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比较繁荣。东汉元年间,出现了相对安定祥和的局面。军政要员、商人、学者、名流云集。这些有钱有势的地主、士子、文人,迷信思想和宗教观念严重,祈求升天、纳入神仙阶层的希望比普通人更强烈。为了歌颂孝道,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名望,富官富商相互攀比,修建墓葬,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成为汉代画像石艺术形成的直接原因,绥德出产薄而均匀的沙石,有一批优秀的石匠,为汉代画像石的诞生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
绥德出土了500多幅汉画像石,是黄土高原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地方。这些汉画像石都很精美,大放异彩,很难看到启蒙阶段的幼稚作品。绥德汉画像石的历史只有50年左右,汉画像石的整体水平如此之高,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与河南、山东、四川相比,绥德的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汉代画像石在题材、内容、构图和风格上都独具特色。她巨大的文物价值和非凡的艺术魅力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赢得了无尽的赞誉。第一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曾题对联称赞:“真石今留汉文化,精雕久记古主。”
一些专家仔细考察后,深有感触:可与敦煌画媲美。
绥德汉画像石不仅出土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有农牧业、丰收、狩猎、旅游、迎客、访橱、宴饮、讲学、舞蹈、百戏、珍禽、灵兽、祥云等,其中不乏神话故事,反映农牧业活动成为汉画像石。仅以农业为例,画像石有拾粪、人工耕田、单牛耕、双牛耕、播种、夏播、收获、收割、田间饲养、储藏等。春夏秋冬的农业活动紧密相连,再现了当时绥德先进的农业生产,成为汉画像石的主旋律。汉画像石描绘了陕北秧歌中的靓女、靓男、踢田、跑旱船等文学形式,成为当地鲜明的特色之一。汉画像石中豪放、婉约的性崇拜是另一个特征。如果用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是祖宗的污点,会让人瞠目结舌。在古人眼里,这恰恰是生命的赞歌,也是接待的赞歌。这些汉画像石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民俗,成为汉代黄土高原历史的活化石。
在创作技法上,绥德汉画像石多采用平面浮雕墨线、阴线麻坑、凹版浅浮雕、层次浮雕和墨线作轮廓和凹版、凹版和凹版、单用着色和两用着色。根据内容和情节的需要,艺术线条的粗细变化灵活,又不乏柔情和刚性。整个画面明亮、流畅、精致。汉代画像石题材突出,布局合理,情节集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充分运用了夸张、对比、拟人等手法。古代工匠技艺娴熟,技艺精湛,飞虎、朱雀、奔马等栩栩如生。斗牛顽强、坚强、不屈,将秦汉的辉煌展现的淋漓尽致。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更是五花八门:狂饮。
轻唱,大声说话,抬头松袖,弯眉,微笑,吃饭,疯狂,胆怯,洗耳恭听,很神奇。四里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一幅西王母的故事图,西王母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山海经
半人半兽的中西太后的丑陋与严苛的描写,让人不寒而栗。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雍云华,是痴迷者想成仙升天的神圣偶像。刘家湾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羊、人、鹿、天马、祥云栩栩如生。中角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战争地图深刻反映了汉代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再现了激烈的战争场面,证明了绥德是一个北有包头,南有长安,东有太原,西有银川的战略要地。严家岔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珍禽异兽),上面站着一只雄鹿,角极长,姿态英武,眼观前方,时刻提防着敌人的入侵,不正是反映了外有敌、内有敌的汉代真实社会现状吗?另一幅画中的山羊昂首挺胸,目光炯炯,蹄高而大胆,象征着汉朝的繁荣昌盛。在两幅百灵鸟图中,公鹿和公羊分别占据了画面中很大的空间,它们的形象非常突出。百鸟兽虽小,舒舞呈现,活泼洒脱,夸张手法运用到极致,个性大张扬。百灵图构思如此大胆巧妙,刀法如此精妙,堪称经典。不仅上面介绍的几幅汉画像石是佳作,就连500多幅汉画像石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杰作。
1953年,绥德首次在明州城西山寺发现王墓石刻,后汉墓浮雕移交中央博物馆。绥德首次发现汉画像石,不仅说明我国汉代石刻分布广泛,而且填补了陕西石刻从西汉霍去病石刻到夏莲石马500年的空白。1999年,国家发行了一套汉画像石纪念邮票,其中第一枚牛耕邮票选自绥德汉画像石。有人开玩笑说,中原的汉画像石是皇家风格,绥德的汉画像石是穷人风格。绥德汉画像石自成一家,以农牧业为主要内容,以黄土文化为主要特征。她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民俗学家和雕塑艺术家,是开启汉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艺术的金钥匙。
绥德汉画像石已成为绥德石文化的第一座丰碑,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马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