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志清不搞封建就叫封建社会?
秦志清不是“封建社会”
陈启云:传统中国是封建的还是统一的,是专制的还是极权的?从“范畴论”的角度看,两者是绝对不相容的;但就“史实”而言,往往是并存的——有时是依次并存的(如春秋战国秦汉魏晋),也往往是同时并存的(如西周战国秦汉隋唐辽金元)。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范畴”推论,不同于历史上的“事实”认知。
郑大华:把秦汉至明清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广义封建概念,与“封建主义”的本义、英国封建主义的含义、马克思的原论都不一致。因此,以这种广义的封建观念为基础的中国历史宏大叙事,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其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怀疑,从而引发一些问题的讨论。比如中国的历史阶段、中国封建社会的内部阶段、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等,都是因为讨论缺乏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严格的概念坐标系而引起争议,无法深入开展,有的甚至是伪题。比如秦汉到明清这两千年的社会既然不是“封建社会”,那么“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延续时间长”的讨论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在这方面,在广义封建主义“模式”下得出的一些结论可能被推翻,一部宏大的中国历史叙事可能被改写。
张国刚:我不主张用“封建”这个概念来代表中国从秦汉到明清的历史。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许多历史学家的知识。一些重要的历史教科书已经在考虑用富有中国历史特色的概念来取代它们。
陈启云:冯天瑜的《封建主义考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权威著作。
张国刚:西方历史学家不赞成把西欧的中世纪模式作为普适模式应用于其他地区,而只是谨慎地把封建主义应用于具有可比性的外国,比如日本的中世纪和近代,中国的西周和魏晋。因此脱离了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和西方史学主流的广义封建主义。日本和西欧的中世纪形态相似,而中国有自己的特色。将秦汉至明清的“中世纪中国”描述为西欧中世纪的同类型封建社会是错误的。按照中国历史的轨迹,如实概括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概括每个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慎重选择义与西义相互契合的名称,才是得到真解的正道。海外学术界不是用“封建”这个概念来讲中国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而是用中华帝国来代替。但是,这个词太现代了,夹杂着现代帝国主义的意思。用“皇权时代”来形容从秦朝到清朝的中国社会可能更为贴切。1911年以后的历史可以称为“* * *和时代”,秦以前的历史可以称为“封建和前封建时代”。这样,前封建、封建、皇权、* *和时代等概念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系列阶段。
冯天瑜: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年间,历代王朝不断建立诸侯,但大多数都是“虚诸侯”。从主流看,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地主经济被地主经济取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早已不是党派之争的“封建制度”,而是由宗法制度、地主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构成的社会形态。三者不是独立并列,而是相辅相成。他们天生就有* * *,整合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有机体,具有顽强的传播能力。直到近代,在工业文明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宗法专制帝制逐渐瓦解,历史的沉重画册终于被翻过,但余味却久久不散。总的来说,用“五种社会形态”的递进序列来表述中国的历史是牵强的。根据中国古代史的事实,经过漫长的“氏族社会”,商朝和西周形成了“宗法封建社会”,东周进入了“宗法封建”向“君主专制”的过渡时期。自秦汉以来,中国长久存在的社会主流不是次级的“封建制度”,而是由宗法制度、地主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构成的社会形态,可称之为“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秦朝到清朝延续了两千多年,社会各个层面都有很多起伏,所以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至少在中唐时期,分别称为“宗法地主专政社会”一期和“宗法地主专政社会”二期。如果说,中唐以前,还残留着不少封建领主经济和贵族政治的痕迹;中唐以后,地主自耕农经济主体地位确立,贵族家庭淡出国家事务,官僚政治定型,是一个更加完整的“宗法地主专制社会”。中国的历史分期是一个复杂而悬而未决的话题,也是“封建主义”考完之后必然引出的话题。这里只能试着拟出中国历史分期的名称:氏族时代,封建时代,皇权时代,* * *时代。考虑到中国历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可以稍微细分为:原始集团时代、氏族* * *时代(前夏、夏朝)、宗法封建时代(商、西周)、宗法封建解体时代(春秋战国)、早期皇权时代(秦至中唐)、晚期皇权时代(中唐至清)、*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