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谁发明的?

一、等号的由来

为了表示等量关系,我们用“=”来表示“相等”,这是大家最熟悉的符号。

说来话长。在15和16世纪的数学书中,用文字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比如在当时的一些公式中,经常会写aequaliter这个词,意思是“相等”。

1557年,英国数学家柯尔德在他的论文《智慧的磨刀石》中说:“为了避免aequalite(等于)一词的枯燥重复,我仔细比较了许多图形和符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平行的等长线段具有同样的意义了。”因此,柯尔德创造性地用两条平行相等的线段“=”来表示“相等”,“=”被称为等号。

用“=”代替这个词,意思是平等,这是数学上的进步。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柯尔德发明的等号并没有马上被大家采用。

在历史上,其他人也曾用其他符号来表示平等。比如数学家笛卡尔在1637年出版的《几何》一书中用“∞”表示“相等”。直到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还极力主张在各种场合使用“=”。由于他在数学上的巨大声誉,等号逐渐被世人所认识。

二、括号、括号和大括号的由来

在操作符号发明之前,人们必须用非常复杂的文字来解释他们的操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的各种计算越来越复杂。这些计算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题组成,往往需要先计算一个小题,再计算第二个小题,于是产生了区分连续计算的符号。

大约400年前,大数学家魏志德的数学运算中,第一次出现了()、[]、{}。“()”叫圆括号,也叫圆括号,是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在17世纪开始的。“[]”叫括号,也叫方括号;“{}”叫大括号,也叫花括号。这两种括号是法国数学家吠陀在16世纪使用的。

如果这三个符号出现在一个公式中,要先用括号数,再用括号数,最后用大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