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藏在国宝里!千年石碑破碎,但从“裂缝”中发现了什么宝藏?
石碑上的铭文源于唐代玄宗的手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皇帝亲自题写的石碑使这块石碑独一无二。从碑名可以看出内容涉及孝道伦理。虽然中国古代皇帝权力极大,但作为“天子”,每个皇帝还是非常重视所谓的“正统”,以证明统治的合理性,赢得民心。
众所周知,唐玄宗出身兵变,多少有些不可理喻。所以他即位后,需要“正名”。中国自汉代以来一直崇尚儒家文化,玄宗刻碑宣扬儒家礼仪,因而深得民心。
《石台小经碑》刻于公元745年,从历史和书法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历经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孝心石碑能保存至今,实属幸事。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一直实行“以孝治国”的观念,所以石碑得到了保护。但正是因为年代久远,到了近代,又受到战争的洗礼和破坏,石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有的地方碑基断裂,碑身出现裂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台孝敬碑被列为国宝。1973年,文物部门组织专家对该碑进行修复,但这次普通的修复发现了更多珍贵文物。提起那一幕,当时在场的很多专家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参与修复的专家回忆,修复前,大家都把石碑清洗干净。在清理过程中,有人意外地在石碑的缝隙中发现了几枚宋代的嘉佑鲍彤铜币。大家都觉得很意外,于是有人把手伸进其他缝隙,继续摸索,看能不能找到其他“宝藏”。这一摸索,果然发现取出了两个卷轴。
虽然卷轴上布满灰尘,皱巴巴的,但打开后还是让大家大吃一惊。两幅作品均出自唐代,一幅是《怀王仁济序》碑帖,另一幅是《东方朔窃仙桃》水墨画。
《怀王仁济序》碑是唐太宗下令刻的。此碑是为褒扬玄奘和尚西游记学佛译经的功德而刻。石碑上的每一个字都选自王羲之的原作。随着时代的变迁,石碑早已消失,如今碑文拓片重现于世,其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东方朔偷蟠桃》也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作。东方朔是汉代的一个著名人物。相传他很喜欢吃桃子,于是吴道子以此为题材,脑洞大开,想象出东方朔偷王太后蟠桃的场景,并画了下来。
“石台小井碑”原本是国宝级文物,不想却在碑的缝隙中找到了同等价值的文物。这样的收获让大家喜出望外。大家都很好奇。是谁出于什么原因把这两件宝物放进石碑的缝隙里的?卷轴是什么时候插入的?当年发生了什么?在没有历史证据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个谜。
但是,作为现代人,我们感激画轴主人的机智和智慧。如果不是他的贡献,我们可能不会看到这样一个绝世孤儿,在文物中发现了更多珍贵的文物。这样的文物发掘经历,也堪称文物圈的美谈。
参考资料:
碑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