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

1.历代税制的特点、演变原因及作用。

2、水利建设与功能

3.历代休养生息政策与国家富强、人民生活的关系。

4.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

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实质及其与西部开发的区别。

6.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取长补短。

二、中国近代史

1.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态度的渐变及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近代早期(1919年前)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两次机遇、成就与教训。(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和解”时期和辛亥革命后的民主时期)

3.19世纪中日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阶段、背景、措施和结果比较。

4.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5.65438年底至20世纪初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运动或措施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6.对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经济和外交建设的客观分析和评价。经济建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7.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8.新中国的外交正在不断走向成熟。(国家利益是根本出发点,现在是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和平外交。

9.亚洲(特别是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0,城市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

12,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与创新;理解、包容、尊重和合理吸收世界文化

13.用三个代表的眼光审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三。世界现代史

1、科技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方位影响(推动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关系调整、阶级、阶层和上层建筑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重心转移、国家地位变化、国际关系格局调整、世界体系构建、东方从属于西方;促进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膨胀、治安混乱、道德沦丧、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南北差距扩大等问题。

2、19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原因。

3.新独立民族的现代化进程((独立前首先要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获得民族独立,解决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独立后,现代化取得了成功。土耳其是典型,但各国制约因素很多,国内专制统治,经济基础差,国民素质低,经济政策和结构不合理,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不平等。)

4.客观评价三大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历史作用。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苏俄、土耳其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不同成就(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耳其改革)。

6.经济全球化

7.从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价值观合理化、城市化)的角度看世界各国、各地区、各阶段的历史进程;现代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影响(注意利弊)

注:后期要多分析思考各个城市的模拟题大题。

第二部分指的是试题

一、中国古代史

1.中国古代有哪些重大水利工程连接或改造了重要水系?解释这些水利工程的历史作用。

答:战国时期,都江堰是成都附近岷江上的一项大型综合防洪灌溉工程。它不仅在岷江防洪,而且在成都平原灌溉田地,造福农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郑国渠为例)。

秦朝: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灵渠的修建加强了内地与岭南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岭南的发展(以西汉的刘福运河和白渠为例)。

隋朝:大运河纵贯南北,建成后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和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

元朝:开凿会同河、通惠河,连接原有运河,重新连接南北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2.税收是中国封建王朝赖以生存的支柱之一。据此,请回答:

(1)总结了主要封建王朝税收征收调整改革的几种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2)分析上述税收调整和改革引起的社会后果和影响。

答:调整:(1)新王朝建立初期,经济不景气,或统治饥荒时,对人民的税租予以减免。比如西汉初年,汉高祖把赋税从秦时的三分之二减为十五分之一,到景帝年间又减为三十税一税。

封建政府拥有大量无主荒地,政府将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规定授予土地者按规定缴纳人均税。如北魏的户调制,唐代的租佃调制制度。

(3)当封建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减少,人均税收影响政府收入时,封建政府将税收征收制度由人均税收征收改革为土地税征收。比如晚唐的两个税法,规定除了丁税以外,还要按照土地和财产的多少纳税,让土地多的人多纳税;明末“一鞭法”确定将赋税并入田赋并简化征收程序,所有赋税均按田赋征收;到了清代,以田赋为基础的税制完全确立。

(4)封建政府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或挽救统治危机,增加税收,如明末的“辽乡”。

后果与影响:(1)前两种情况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王朝的统治。

(2)第三种情况说明唐朝以后的封建赋税越来越合理,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封建国家放松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但地主阶级设法把新增的赋税转嫁给了农民)

(3)第四种情况,封建政府剥削农民,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使封建王朝陷入危机。

3.康熙到乾隆时期是清朝的盛世。历史上这个“康乾盛世”是怎么形成的?根据18世纪国际国内历史发展趋势,说明这一繁荣景象背后的潜在危机及其后果。

答:民国末的农民战争打击了地主阶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增加了社会财富。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宽松的统治政策,使一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放松了人身控制,起到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作用。清政府平息边疆叛乱、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斗争,维护了国内政治秩序的稳定。

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试图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加紧对外扩张。中国处于封建制度的衰亡期,岌岌可危。

清朝专制统治的加强,使得政治更加黑暗,官场腐败,军备荒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贫困,阶级矛盾加剧,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成长,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人民思想封闭落后,沉溺于“去中国化”的梦想。导致中国无力抵抗殖民侵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7和18世纪,西方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革。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的辉煌时期。简述西方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巨大变化。面对世界巨变,康乾明君是如何加强封建统治的?结果如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警示?

答:巨变:英、美、法等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破坏封建统治,促进民主政府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西方国家相继进行工业革命,工厂大规模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海外扩张步伐加快,殖民掠夺更加猖獗。与此同时,科学革命席卷欧洲,受中世纪封建神学束缚的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康对世界上的巨大变化一无所知。政治上,他设立军部,进一步加强腐朽的皇权。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制约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实行锁国政策,禁止海外贸易;在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科学文化逐渐失去活力。

结果: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社会进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使中国的大国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

警示:必须清醒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正确把握时代要求,以宽广胸怀面对世界。要善于观察世界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不要固步自封。)

二、中国近代史

5.19年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人民面对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据此做出了回答:

(1)说出这一时期中国人民战斗和探索的重大事件。

(2)与以前的斗争相比,这一时期的斗争有什么新的特点?

(3)分析产生这些新特征的原因。

答:(1)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阶级;斗争的目标或指导思想比较成熟,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场斗争取得了部分成功。比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4)19年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起来,成为政治舞台上新的政治力量;西方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6.清朝统治者在不同时期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请相应回答。

(1)清初封建统治对西方文化是什么态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2)晚清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试着各举两个例子。

答:清初统治者对西方文化基本持否定态度。影响:统治者比较保守无知,不了解世界局势的变化;它堵塞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延缓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晚清统治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是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愿意接受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比如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期间颁布了一些新法,但新法内容不包括建立议会、君主立宪等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机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期,统治者虽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既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例如,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 * *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其实质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7.在近代的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体系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的文物(文化)制度不同于外国的狩猎(野蛮)习俗,必须以治(太平盛世)护国,以固本(巩固大基),才能不坏。固体的自我存在”

李鸿章的“折洋铁厂之机”

材料二:至于三纲五常,是中国的大宗教,意思是西方没有,考试没有。东西方的法律都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根据法国法律,民法第371条规定:“所有的孩子,无论多大,都必须尊重和孝顺父母。”...第213条规定:所有妇女都应被视为其父母。"

康有为《论向朱益昕学习》

材料三:盖康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先入为主......后来他读西学,虽然很多书被采纳,但都是用来补充和印证他所构建的孔子体系。如果你不自暴自弃,追随他人,你就想逃离儒家,回归西学。

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孔子(孔子)的阶级(等级,下同)制度是以尊卑为原则,由神祗变为君臣、父子、官民。尊卑森严,所以两千年来阶级制度都无法根除...儒家的仁义得到维护,专制权力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否则,

武玉的“儒家主张阶级制度的危害”

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学”和“西学”的理解和实质。2)分析上述观点所反映出的中国对西方文化体系态度的变化趋势,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回答;(1)洋务派认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制度远优于西方,这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实际上是排斥西方文化体系,维护封建统治。(或者回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认为中国的礼教与西方无异,试图将中国的文化体系与西方的文化体系融为一体,其实质是用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改良西方的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全面否定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认为只有西方文化制度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其实质是用西方文化制度彻底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2)上述观点表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加深,中国社会逐渐从排斥西方文化体系转向接受西方文化体系。以上观点都不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