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史科技论文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上占据崇高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但在中国古代,桥梁种类繁多,发展演变过程漫长,可能不太为人所知。

在人工桥梁出现之前,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自然界中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梁形式。比如浙江天台山的石梁桥,江西贵溪的一座石拱桥(仙人桥),河边自然倒下的树干形成的“独木桥”,或者两边藤蔓缠绕形成的天然“吊桥”。受这些自然桥梁的启发,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不断模仿自然。最开始大概是用一块木头在河面上搭起一些木桥,或者在氏族聚落周围的壕沟上(桥最初之所以叫“梁”,可能是因为这种梁经过的缘故),或者在一条窄浅的溪流中用石头垫起一块石头踏板稍稍露出水面,形成一座简易的“跳墩”石梁桥(原来的桥在园林中常被模仿,叫“亭部”)。这些“独木桥”和“跳墩桥”是人类建筑最原始的桥梁。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再逐渐产生各种跨越空中的桥梁。

第一阶段以西周和春秋时期为主,包括之前的历史时代,是古桥的创始时期。这时的桥梁除了原来的木桥和汀布桥之外,主要有梁式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大多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道狭窄、水流平缓的地区,桥梁也只能是木梁桥,技术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另一方面,浮桥常用于水面宽阔、水流湍急的河流。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桥的创造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建筑史上辉煌的发展阶段。此时不仅发明了人工建筑材料的砖,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石材在建筑中的多面利用,从而在原木梁桥的基础上为桥梁增加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的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建立在中国古代桥梁建设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经济性和美观性。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降低了桥梁的维护成本,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寿命,而且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所以秦汉时期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其实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所以根据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大约到了东汉时期,梁桥、浮桥、索桥、拱桥这四种基本桥型都形成了。第三阶段以唐宋时期为主,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是古桥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相比秦汉国力更强,唐宋实现了长时间的安定团结。工商业、交通运输、科技水平非常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族贵族南迁,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使得东南水网地区经济大发展,经济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刺激了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如赵州桥,这是由隋代石匠李春开创的敞肩石拱桥,虹桥,北宋弃兵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泉州的万安桥,这是由背诵创立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这是南宋石梁桥和伸缩浮桥的结合。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非常有名,尤其是在赵州桥。七个世纪后,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桥梁。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第四个阶段是元朝、明朝、清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大的创新和技术突破。此时的主要成果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复和改造,留下了许多桥梁建设的施工文件,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此外,一些艰巨的工程,如万年大桥在程楠,江西,盘江大桥在贵州建成。与此同时,四川、云南等地修建了许多索桥,索桥的施工技术也有所提高。到了清末,也就是1881年,随着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开通,迎来了中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