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在郑州。

荥阳市东10公里的玉龙镇有一个荆襄城村。因为这里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都城,还有一个泾县,所以在古代被称为都城。流经这里的一条河叫水镜。据《荥阳土地志》记载,“水镜是一条古老的河道。北魏以前,水镜河道被黄河侵占(今贾鲁河上游)。”古籍《水经注》中也有记载:“黄水发源于泾县黄堆山(今黄帝岭),名朱龙泉(今圣池)。泉水烧开,流向西南,世称水镜。”水镜得名的另一种说法是,早在宋太祖剑龙元年(公元960年),宋朝欲将京都迁至郑州以西,故将郑州三水(锁水、徐水、湟水)最东端的河流改名为水镜。后三次水合物流入汴水,宋代汴京的粮草、生活用品都由汴水供应。

有两个以水镜命名的村庄流经郑州,西井水又名小井水,在郑州以西15km处。郑州以北15km叫京水,也叫大京水。早年,大井水村位于汴水河上游,北距光武,南至郑州,西至荥阳,东至中牟,距离15公里。这里形成了水旱码头,是货物集散地。历经沧桑,清朝同治年间,黄河在离此不远的地方多次决堤。为保护河道事务,这里成为河道官员及其家属的生活基地,人口增长迅速,工业繁荣。到民国初年,该村人口已超过2万,成为郑州北部最大的城镇。此时,水镜镇的街道宽阔,商店众多,隔天有集会,每月都有集会,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据村里90岁的老人崔景元介绍,当时郑州有4所完全小学,水镜镇是第四所完全小学的所在地。他还记得当时校歌里唱的:“水镜镇前风景好,要翻银浪。黄河流入陶金,流出苔莎,出英雄豪杰,历代文风高。”唱出了当时水镜镇的文化景观。

1938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以水代兵”,命令国民党驻郑部队拉开花园口大堤。当时黄河泛滥,淹没了河南、安徽、苏三省40多个县。面对花园口的水镜镇一夜之间被黄色的水摧毁了三分之二。房子不见了,土地变成了河漫滩。大部分人逃到其他城镇,拉着棍子乞讨。曾经繁荣的城镇变成了一个到处都是废墟的破败村庄。1941八月,侵华日军在郑州北郊集结,试图分三路围攻郑州。驻郑州抗日部队经过30余次战斗,于6月365438+10月31日夜将日本侵略者赶出郑州城。战败的日军集结在水镜村,于165438+10月30日夜被中国抗日军队包围。又是一夜激战,日军少将司令邓梨阵亡,日军损失惨重。这就是著名的郑州战役。这场发生在水镜村附近的抗日战役也被载入了抗日战争的史册。

如今的大井水村,经过多年的恢复重建,其中心区依然是一个大村,尤其是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开发,城郊结合部的新水镜村的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了老水镜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