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历史上几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1.国共十年对抗: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意义: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确保土地革命胜利。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意义:减少封建剥削,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保护地主利益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耕者有其田,农村人口均分。实行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意义:解放区1亿多无地失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4.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主义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特点:保留富农经济,政治中立。意义: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两大”(规模大、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两调”(公私财产绝对平均分配、自由转让)为特征,以高指标、盲目指挥、夸大其词、“共产主义”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横行。结果: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最终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7.本世纪初: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等生态工程,取消农业税,实施农村低保、农村合作医疗等。,农村经济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