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
从65438年到099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四川省平武县启动了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ICDP)。在帮助当地机构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的同时,该项目还尝试在当地社区发展替代生计,以减轻社区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王朗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反偷猎巡逻、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保护区管理、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以及周边社区发展等方面成为保护区管理的典范,为大熊猫的野生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示范。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平武ICDP项目扩展到整个岷山景观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使大熊猫保护从单点发展到跨越行政边界,以保护区域大熊猫栖息地和整个岷山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的新阶段。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还启动了对秦岭的保护,这是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端。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覆盖整个秦岭地区。该项目旨在探索和建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有效手段和机制,以及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模式。湿地和淡水保护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50多个流域开展了湿地和淡水保护及流域综合管理的示范工作。1998洪水后,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保护也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的主要工作领域之一。通过与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合作,在湿地恢复、湿地替代生计、湿地保护区网络建设、河流湖泊季节性生态水文联系重建、国际重要湿地提名、湿地宣传教育、流域综合管理政策倡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65438-0999在世界自然基金会荷兰分会的支持下,长江项目“共同保护生命之河”在湖南省率先启动,在西洞庭湖、青山环湖和潘茜陕州开展湿地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开发湿地替代生计、促进社区共管、协助建立保护区以及不断提高能力、宣传教育等方式宣传洞庭湖。同时,支持江西省发展与治理委员会总结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教训,推动洞庭湖流域和赤水河流域综合治理。
在这个项目的影响下,2002年,汇丰支持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湖北启动了WWF-汇丰长江项目,目标是“重建江湖联系,恢复长江中游生命网络”。湖北省湿地保护网建设、推进“灌溉长江收苗”重建河湖连接、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湿地保护与修复示范、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白鳍豚和江豚栖息地天鹅洲湿地保护等项目,将为恢复河湖连接提供有力支撑, 探索长江中下游湖泊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建设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和白鳍豚、江豚等珍稀物种保护网。
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建议并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共同出资成立了“海合会流域综合管理研究组”。2004年6月5438+10月,课题组向国务院提交了《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修复中国生命之河》的政策建议报告,为推进中国水资源和流域生态系统的“善治”建言献策。报告中关于建立“长江论坛”的建议已被27个单位采纳。首届长江论坛于2005年4月在武汉成功举办,通过了《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一致同意通过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确保实现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三大目标。
世界自然基金会一直与国家林业局合作,推动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制定和优先项目的实施,提名国际重要湿地,支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调查,培训保护区管理人员,管理湿地自然保护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协助下,2002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和2005年2月2日,中国两次新增23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2002年新增的14处国际重要湿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评为中国送给地球的第一份“礼物”。与国家林业局、上海市农林局合作开展“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项目”,探索“国际重要湿地”建设与管理;与国家林业局合作,于2004年和2005年在长江中下游六省市组织了同步水禽调查,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区网络建设和国际重要湿地提名准备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世界自然基金会还与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合作,从2001开始连续组织湿地使者行动,主题为“把知识带回故乡”、“走进国际重要湿地”、“追寻同江湖”、“生命之河:从山到海”、“还长江生命网——长江行动”。共有226个组织参与竞标,其中大学生环保组织1,31,超过1,500名师生成为湿地大使直接参与活动,覆盖中国黑龙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及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湄公河流域的20个省、市、自治区。森林的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有6亿年的历史,经历了裸蕨草、小森林、蕨林,最后发展到今天以被子植物为主的新生代森林。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资源丰富。然而,森林自由生活的生态环境一直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侵害。8000-7000年前原始农业出现时,就开始了乱砍滥伐。随着农田的开垦,生活需求的增加,战争和社会动乱的不断,中国境内的森林覆盖率从四五千年前的60%下降到明末清初的12。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森林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从1973到1998的五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反映了我国森林覆盖率从12。7%增至16。55%,森林蓄积
数量从86。56亿立方米增加到112。67亿立方米。然而,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仍排在世界120之后,与森林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十分突出,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流断流、地质灾害频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等。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生态恶化的现状,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中国政府从1998开始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和长江流域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工程,使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短时间内提高到65430。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的林业项目,结合国家林业重点项目,在长江上游岷山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等地开展了大熊猫、东北虎栖息地的森林保护和恢复项目,将最新的景观保护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通过建立保护区,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探索社区和企业参与的共管机制,可以使破碎化的栖息地得到连接和恢复。同时,为了提高中国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应该承认森林
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引入中国,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国内相关标准,帮助森林经营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减少南美、东南亚等天然森林丰富的地区对中国进口木材日益增长的需求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建立了中国森林贸易网络(CFTN),鼓励在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省)从事木材贸易和生产的制造商通过加入全球森林贸易网络组织,促进合法采伐和贸易,促进可持续森林管理和可靠的森林认证。与此相关,大豆和棕榈油圆桌会议(RSPO)也是林业项目的重点,旨在鼓励有影响力的制造商通过参加圆桌会议致力于促进林地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他们有权与自然和谐相处,过上健康而有价值的生活。”-里约热内卢宣言(1992)
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活动证书。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并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这一战略的实施意味着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变革的呼吁,意味着人类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调整意味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深刻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要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变成全世界人民的现实”,这本质上是一项教育任务。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它为人们提供了将社会理想变为现实的能力。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星球,了解威胁人类未来的世界问题之间的复杂和相互关联的关系,如贫困、环境退化、健康、冲突和侵犯人权。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人们将掌握可持续未来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拥有积极的社会变革所必需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建立一个承认人类尊严的人道、平等和充满爱心的和谐社会。”
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终极使命,世界自然基金会于1996在北京正式设立办事处时,设立了教育与能力建设项目(原环境教育项目)。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该项目始终贯彻“能力建设、资源开发、政策影响、网络建设”的工作策略,通过与中国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社区、宗教团体和当地相关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项目,成功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引入到中国的正规教育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中。
中国的教育和能力建设项目包括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青年爱水行动、香格里拉河流和湖泊、巴珠可持续社区、滇西北社区能力建设、藏东社区保护和发展以及地球儿童。同时,该项目还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的其他项目提供教育和能力建设支持,并承担资源开发、经验总结和成果共享的责任。能源和气候变化项目
“我们现在为减缓气候变化采取的行动越少,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难度就越大。”斯特恩评论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的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北极温度的上升是全球性的
平均值的两倍,北极海冰以每10年3%的速度消失;地中海、南部非洲和南亚部分地区的干旱趋势正在加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干旱的时间和强度增加,强降水和热浪的频率增加,热带飓风的强度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地球上65万年以来最高的,比工业化前高出约35%。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再次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其中90%是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众多独立研究表明,只有将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人类才能避免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人类和全球经济造成的灾难性影响。我们仍然有足够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但前提是必须在最近几年达成一些必要的决定。
紧迫性:未来五年要真正落实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政策措施;任何延误都会增加减缓气候变化的难度和成本;野生动物贸易项目
TRAFFIC(野生动物贸易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76。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支持的野生动物贸易研究项目。它的目标是确保野生动物贸易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威胁。
TRAFFIC总部位于英国,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65,438+0个办事处,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工作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贸易监测组织。TRAFFIC的优先事项之一是协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秘书处。在这方面,交通已经积累了近30年的经验。
1996,交通东亚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2001,在WWF办公室成立了中国项目,即交通东亚-中国计划。
中国东亚野生动物贸易研究委员会项目力求以保护药用动植物资源为切入点,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医学界、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找到一条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又有效遏制野生药用资源的非法贸易。
东亚野生动物贸易研究委员会的中国项目强调交通在野生动物贸易中的预警功能。通过定期的市场调查,对可能因贸易而濒危的野生物种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贸易不造成物种濒危。
东亚野生动物贸易研究理事会中国项目每年都会定期发布简讯,介绍濒危动植物资源现状,探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交流国内外野生动物贸易及其管制的信息。
东亚野生动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希望通过在中国开展的所有工作,为制止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确保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与国内外不同组织一起为中国乃至东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更多贡献。全球合作,走向哥本哈根,实现中国低碳未来。
世界摔跤联合会;世界自然基金会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在未来50年,世界必须改变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如此巨大的变化,需要我们* * *制定好政策,迅速行动。
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国际法律文件,为工业化国家设定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约束性目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所有成员将于2009年2月齐聚丹麦哥本哈根,讨论2012之后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这个新的全球协议是我们将全球气候变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的重要机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与许多合作伙伴——民间社会、政府、社区和私营部门——合作,以达成一项公平、有效和科学的全球气候协议。
世界自然基金会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协议的期待
世界摔跤联合会;世界自然基金会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协议为世界实现清洁能源经济和减少气候变化的威胁性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希望看到我们的领导人就形成一个公平、有效和科学的气候变化协议达成共识,该协议应包括:
#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的基础上减少80%。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20年前达到峰值。
#到2020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的基础上减少40%。
#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脆弱的国家,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
#促进向低碳经济的过渡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清洁技术、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建设。
#支持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零砍伐目标-黄海-生物多样性之海。在5438年6月+2006年2月出版的《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图》的指导下,中韩两国地方社区即将承担起保护黄海生态区的义务。2007年9月7日,为期7年的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持项目在北京启动。
保护黄海的生命。
浩瀚的黄海被中国和朝鲜半岛环绕,其大陆架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享受着黄海丰富的渔业资源。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包括黄海、渤海和东海北部在内的46万平方公里海域划定为“黄海生态区”,该生态区被确定为世界自然基金会重点保护的200多个生态区之一。
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持项目的目标是使海洋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和完整,使沿海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松下电器为该项目提供了全部资金担保。
2008年9月7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韩国海洋研究所(KORDI)正式接受小额基金申请,该基金将用于支持当地社区和组织的宣传和保护活动。
基于优先保护区的行动计划
2002年7月,世界自然基金会、韩国海洋研究所(KORDI)和韩国环境研究所(KEI)启动了黄海生态区规划项目,通过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的关键生境进行科学分析,确定了优先保护区。作为这一研究项目的成果,2006年2月出版了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图。该地图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采用。
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持项目将基于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地图,支持中韩两国地方社区开展具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愿景声明:黄海生态区支持项目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实现以下愿景:到2020年,黄海所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栖息地将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最具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物种将得到恢复和发展,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将得到改善,使其能够恢复所有服务功能,并惠及沿海社区。作为全球性的独立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淡水保护、森林保护、气候变化、野生动物贸易等方面都有过相应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开始拓展其传统业务领域,其中之一就是与上述保护项目密切相关的跨项目政策工作。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项目(以下简称政策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承担着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网络间中国相关政策工作的沟通、协调和实施。
启动并开展政策领域的工作一方面来自于WWF相关保护项目的要求,也是实现WWF在北京2007年年会上发布的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两大目标的保障措施之一。我们期待通过加强对政策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关注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政策项目将为WWF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从而提升WWF的影响力,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公室的“保护与发展五年计划(2005~2010)”,为了应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政策项目将围绕以下三个主要方向:贫困与环境(包括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消费或可持续生活方式(生态足迹)以及贸易、投资和金融(是消费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有力补充),此外,政策项目还承担了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GCC)的联系与合作。
政策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贸易与投资、银行信贷原则和生态足迹。
促进可持续的对外贸易和投资。
世界摔跤联合会;世界自然基金会
2007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反思中国海外投资》报告。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整个世界都需要重新考虑现有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该报告建议在自然资源供应商、产品和服务制造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对话机制,以促进全球循环经济。
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向可持续的贸易模式转变,减少中国与美国和中欧的摩擦,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商务部等政府和研究机构合作,旨在寻找可持续的贸易机会,促进外贸结构升级,探索可持续的外贸发展战略。
同时,我们密切关注中国公司在海外投资自然资源(如木材)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协调全球网络资源,综合分析经济和环境效益,促进海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银行信贷原则
世界自然基金会期待与相关金融研究机构合作,分析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和发展趋势,通过引入国际公认的环境信贷原则,提升国内银行的环境意识,促进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广。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在与国内重要银行合作,分析股份制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探索引入可持续信贷原则的可行性,为国内银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生态足迹研究
“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消耗的自然资源和资源分布。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合作开展了“中国生态足迹”研究。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将致力于提高公众意识,促进中外专家的联合研究,并为中国高层领导提供政策建议。国际职工会协调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委托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足迹网络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负责研究和分析。该项目的中期研究报告将于2007年6月+10月完成,最终报告将于2008年上半年发布。对环境的广泛关注改变了商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与客户、股东、员工及其家人一起,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符合每个人的利益。他们认为,为了我们自己的福祉和后代的幸福,每个人都有责任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动来保护我们星球上的自然财富。
社会上保护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正在推动企业界加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类似机构的合作。因为这种合作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好处,也能给大自然带来好处。
世界自然基金会企业合作伙伴是中国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我们希望与那些承诺承担社会责任并努力改善环境的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