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这个名字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

西周时期信阳有沈、、西安、黄、姜、姜、郭等诸侯国。

[1]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688年起,楚国相继吞并上述各国,任命殷郡(即郡公)管理,并设立楚国中央直辖的地方政府——莘县、隰县和县,这是为这座城市设郡的开始。

秦时郡县治,今信阳大部属九江郡,下辖义楼郡、昔阳郡(今光山县)、思齐郡(今淮滨县)、隰县(今隰县)、城阳郡(今平桥区长泰关)五郡。

秦以后,信阳仍属九江郡,郡辖缩小。隰县更名为新溪县,增加五县,分别是:安昌县(今平桥区平昌关)、宜阳县(今潢川县)、义县(今光山县)、乃县(今高店、罗山县)、忠武县(今平桥区)。

东汉初年,新溪、益阳、义楼、辽国、齐等郡改侯国,忠武郡改平春侯国,褒信侯国(都城在隰县宝新镇),后又恢复县制;浉河区所在的宜阳县也在其中。

三国属于魏。

三国和东晋末年分别为弋阳郡和弋阳郡治所。

新益阳县(位于潢川县)是为这个城市设县的开始。

后设宜阳县(位于平桥区平昌关),略。西晋重置,位于仁顺城(浉河区)。

东晋时,禹州府迁至昔阳(今光山县),是为这座城市立国的开始。

南北朝时期,今天的信阳地区分别属于宋、齐、梁。

唐朝是深州和光州,隶属淮南道。

唐代,本市相对稳定的州县建制为:光州,其行政公署最早设在光山县,712年迁至鼎城(今潢川县程楠),辖鼎城、殷诚、固始、光山、仙居五县;深州,即今天的浉河区,辖益阳、中山(北宋初省入益阳县)、罗山;新溪县、宝新县属蔡州。

五代时,各州所辖郡县依旧。

北宋时期,深州在宋初改称益阳军、信阳军,军政不变,辖信阳县、罗山县。

如今信阳地区分别属于光州和信阳军。北宋初,益阳(今信阳市、罗山县)改称信阳军,延续至今。

光州(潢川县所在地)辖固始、鼎城、光山、仙居(南宋时纳入光山县)。

原殷诚县先改称商城县,后废县改为商城镇,并入固始县。

南宋信阳军属镜湖北路,光州属淮南西路。南宋时期,光州一直属于宋金拉锯战的南宋一方,是南宋人民抵抗金人南下的前沿阵地。

新溪县、宝新县仍属蔡州(南宋金)。

元朝时,光州所辖郡县不变。

改信阳府为信阳县。

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信阳府,十五年复为州,二十年迁罗山郡(今罗山县)。

明初信阳郡的恢复。

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罗山、信阳等县市。

属汝宁府,所辖县不变。

西州(晋国建立于1208年,明初减为郡,州属西县)辖新溪、宝新、新蔡、镇阳(今正阳县)四郡,光州辖同郡。

信阳军先后改称信阳府、信阳专区,所辖县不变。

到了明朝,光州的管辖范围扩大到隰县,涵盖光山县、固始县、隰县、商城县(1475被固始县分割)。

信阳府辖罗山县、确山县(后改为汝寿府)。

原来省去了成县和信阳县,光州和信阳府管土。

信阳市在清代,信阳府仍统治着罗山县。

光州于1724年升为直隶州,辖光山县、固始县、隰县、商城县,与河南省直隶省管辖相同。

民国成立后,废州改为县,信阳、光州分别于1913改为信阳县、潢川县。

这一时期有省道,信阳、罗山、息县、潢川、光山、商城、固始归信阳管辖。

1914年河南南路更名为汝阳路,位于信阳,辖河南南部的信阳、南阳、南召、镇平、涞源、泌阳、桐柏、邓县、内乡、新野、方城、舞阳、叶县、汝南、正阳、上蔡。

它涵盖了河南省伏牛山以南、沙河、红河、淮河等地区。

汝阳路1927撤销,设立新晃行政区(现潢川),1929撤销。

1932,省县之间设立行政监察区,为省级机构。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潢川县,辖信阳、潢川、光山、固始、商城、隰县、罗山、景福县(今新县)。

1949 1月,专员办不存在。

建国初期,信阳分为信阳地区和潢川地区。1952年6月,潢川地区所属的潢川、隰县、固始、商城、新县、光山、罗山、淮滨撤销鄂北地区,划入信阳地区。

6月9日1998,撤销信阳地区及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

信阳下辖罗山县、光山、新县、商城、固始、潢川、淮滨、息县等8个县和浉河、平桥2个区。

2003年6月,阳山新区成立,辖阳山、前进、南京路、龙飞山,是信阳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2011年6月,经河南省批准,固始县升格为省直管县,由信阳市管理。

2014年10月,经河南省人民批准,固始县正式实行省直管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