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贵州的历史事迹。

贵州历史

在中国,贵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迹。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南方几乎所有的主要旧石器文化遗址都在贵州发现。这说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古老的贵州文化。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从文献提供的信息来看,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今贵州境内有臧。

柯)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襄郡。

“贵州”这个名称始于宋代(960-1127)。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圭向被控制的矩形国投降。到了宋代,圣旨中有一句话:“唯有贵州远离饥荒”,这是以贵州之名对这一地区最早的记载。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立贵州,正式建省。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简称“黔”。今天贵州的部分疆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属于贵州中部,地理区域是今天贵州境内沿河至榕江以东,包括铜仁地区和黔东南部分县。秦朝在这里建立了黔中县。唐朝(公元618-907)在今贵州设立贵州中路、贵州郡、贵州巡抚公署。贵州的历史总是离不开“黔”字,这一个字代代相传,直到贵州建省。这就是贵州简称“黔”的由来。

贵州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全省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35 65438+10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贵州高原,中国* * *产党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贵州旅游港

红丝带上最美的一段――红军长征在贵州

本报记者唐

2006年6月5438+2月21日,大中小留言论坛印刷品08:19关闭。

编者按:70年前,中国* * *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大道,为中国革命胜利前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贵州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风景点、福地。中国革命史上有太多太多最光辉的记忆。遵义会议上,工农红军得以扭转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开始独立正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四渡赤水、乌蒙山回旋千里,红军奇迹般地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圈,打出了一串壮丽的字迹...

贵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红军的足迹,伟大的长征精神始终滋润着后人。奔流不息的乌江,突然盘旋的赤水河,都波光粼粼,闪耀着历史的眼睛,看着我们前行;“万人难开”的娄山关,雄伟的乌蒙,也是光彩夺目,吹响时代号角,催人奋进;遵义会议、黎平会议,光辉的思想指引我们探索创新。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元在我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贵州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各方面条件较差、工作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寄希望于未来。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本刊编辑、编者对这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进行了梳理、总结,并作了一篇文章。这是本刊解读长征及其精神的一次尝试。其间也得益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同志、省委党史研究室杜谦同志的指导和支持。借此机会,我们要向这两位同志表示感谢。(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顾海东、唐、谭、、刘、张蓓,作者:顾海东)

如果把长征比作地球上的红丝带,这条丝带最吸引人的褶皱在哪里?答案很明显:贵州。

在这条最吸引人的皱纹里,从黎平到遵义,从遵义到赤水河上的茅台,红军一路走来,每一个转弯,形势都在变化;每次打折都带来新的前景。

这些年来,跟随红军的脚步,贵州的山路上不断有一波又一波的旅行者重温长征路。

中国人和外国人总是说同样的话:贵州的长征是一段隐藏着答案的旅程。

答案是什么?

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艰苦行军,突破四道封锁线,西进贵州。

解放军档案馆现有的一份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应统计表显示,长征时,中央红军8.6万人有33244支枪,平均每支枪不足56发子弹。加上6101飞镖和882军刀。意味着踏上远征之路的红军战士,有一半以上是手无寸铁的。他们面对的是大量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

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只有三万人的中央红军突出重围。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红军的未来。多年后,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回忆说:“这种情绪,随着我军战败日益明显,湘江战役达到高潮。”

国民党军的四十万重兵,已经在红军原定北上湘西的路上摆好了阵势。巨大的牺牲并没有使中国革命摆脱危机。最困难的时候,红军进了贵州。

1934 12 18在湘黔交界的贵州小城黎平,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原定的行军计划,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远离敌人重兵驻守的湘西,向川黔边界进军,从而避免了歼灭。

紧接着黎平会议后,猴场会议再次否定了“不渡乌江”、“回东”的错误思想。中央红军在敌军薄弱地区迅速机动,攻克九县,突破乌江天险,占领遵义。

遵义会议的召开,确认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正确领导。在最危险的时刻,这次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 * *生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红军四渡赤水搞突然袭击,三次占领遵义。娄山关战役和遵义战役取得了长征以来的两次胜利。红军以前所未有的士气,直逼贵阳,巧渡北盘江,威胁昆明,跃出金沙江边敌人的包围圈,终于取得了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数次进出贵州,在军事史上留下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例。长征,这一人类远征史上、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从进入贵州的那一刻,到离开贵州的那一刻,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长征结束后,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史无前例的故事》中写道:“遵义会议结束了,长征在继续,毛泽东在掌舵。中国的道路——至少是未来半个世纪的道路——就这样决定了。”

如果把长征比作地球上的红丝带,这条丝带最吸引人的褶皱在哪里?答案很明显:贵州。

这是红丝带最美的部分。

在这条最吸引人的皱纹里,从黎平到遵义,从遵义到赤水河上的茅台,红军一路走来,每一个转弯,形势都在变化;每次打折都带来新的前景。

一路三城,一个转折点。历史的寓意是多么的深刻和久远啊!因为转折,黎平、茅台乃至整个贵州、整个长征路,都有了和遵义一样的价值和魅力。

70年过去了。回望当年红军将领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下的遵义、贵州,字里行间,都是豪情万丈、刻骨铭心的回忆。陈云回忆说:“红军进入遵义城时,遵义城以上的百姓不仅没有逃跑,孤儿作坊、学校学生、贫苦商人也纷纷举旗欢迎红军..."; "(在遵义)这十二天的休息,使湘南红军疲劳完全恢复,精神焕发;以至于在未来的战争中,不仅战斗力不会降低,反而会充满活力。" "...进入遵义城后的第二天,服装厂、机修所、粮秣厂都已经开了。新兵的制服马上就要发了,老枪也要修了。"彭雪枫回忆说:"遵义是长征以来战士们最怀念的城市:熙熙攘攘的市场,相亲相爱的人,鲜红的橘子,松软的糕点。.....只要喊:‘红军来了!’成熟的男人会跟随。那时,每个团每天总要扩充一百八十名新兵。"

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创建了黔东根据地和乌蒙山,也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出兵黔东,有效协调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转战乌蒙,创造了长征途中摆脱强敌、转战歼敌的又一成功范例。被困的牛山上,百余名红军战士弹药耗尽,宁死不屈,最后齐声跳下悬崖,惊天地泣鬼神。

长征期间,贵州有近万名各族群众参加红军。在贵州,长征途中,党中央批准建立了唯一的省级地方党组织;在贵州,红军的事迹代代相传,红军精神影响深远。

在沿途的三座城市,影响和改变历史的事实已经广为人知;实地走访,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走出位于黎平县城东二郎坡52号的黎平会议会址,漫步在老榕树丛中的街头,你可能会听到100多位留在黎平的红军伤员的生平事迹。

徜徉在遵义古朴的街巷深处,从那些爽朗的笑声和自然的笑容中,我们或许会恍然大悟,为什么这个只有3万人口的城市,却有3000个孩子随红军北上,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顾重重困难,又有几十个学生去了延安。

在茅台镇红军四渡赤水第三渡口,四渡赤水纪念碑下喝一杯茅台酒,可以听听当地人讲茅台酒清洗红军战士伤口的故事。

在困牛山脚下,瞻仰烈士墓,或许会惊叹一个农民家庭守墓几十年的义务,更有可能是心中浮起“青山有幸葬忠魂”这句话。

在这里,历史历历在目,历历在目,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在这里,人生的感悟非常容易获得顿悟。

所以在贵州的山路上,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旅人,带着他们的心去行走,去重温,去发现为什么这片风景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圣地和福地。

你看,乌江水流湍急,红军急于渡江却没有船。不要紧,这个景观所蕴含的答案已经出来了:把河岸上的竹子砍下来,扎成竹筏,这就是渡口;用绳子和竹子绑上行军锅,就是渡口了。

你看,传承红军精神,西峰集中营黎明前的黑暗,终于是革命者的壮烈散去。

是的,面对有思想的大脑和强大的头脑,没有对困难的恐惧,挫折不能只停滞不前。

去贵州参观红色遗址就是这样一次心灵之旅。

有人说,你看看贵州的山山水水,答案早已丰富。

山有所定,才能巍然屹立于云端;水遇到百转千回时的柔韧,只有从高处落下时才是千姿百态。这不就是面对挫折应该坚持的精神吗?

答案是,面对挫折,如何才能抓住机遇,选择路径,迎来转机?这个答案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个人来说是没有启发性的。

/GB/68742/70735/70737/5195519 . html